最懂茨威格的人離去了——緬懷資深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張玉書
原標題:最懂茨威格的人離去了——緬懷資深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張玉書
【追思】
一度被德語世界遺忘,最終卻成為翻譯語種最多的現代德語作家茨威格,近30年來在許多中國讀者中掀起熱潮。5日,那個帶著中國人認識茨威格、愛上茨威格的人走了。
記者7日從北京大學獲悉,該校德語系教授、資深翻譯家張玉書1月5日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安詳離世,享年八十五歲。而這一天,離人民文學出版社即將出版的由他翻譯的《茨威格小説全集》計劃上市時間還有4個月,可他卻再也看不到了。
張玉書1934年4月出生於上海,1953年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德語專業,1957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84年任教授,1985年被特聘為首批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學術委員會主席、西語系德語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西語系世界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德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張玉書翻譯了大量茨威格作品,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人類群星閃耀時》《昨日世界》等已成為德語文學漢譯名篇,其精妙雋永的譯筆深受廣大讀者喜愛,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資深翻譯家”稱號。
為人處世,盡顯大先生風采
張玉書的學生、北大外國語學院德語語言文學系副主任胡蔚告訴記者:“在我們面前,先生永遠都是精神抖擻,説話鏗鏘有力。11月,我剛去先生家看望他,先生還對我們的工作做了悉心指導。”
“學生總是喜歡認真負責、幽默風趣的老師。張老師就是如此。”北大外國語學院德語語言文學系主任黃燎宇説。
北大西語系77級畢業生李鷗至今還記得,40年前被先生叫到黑板前默寫“ingenieur”一詞的場景。黃燎宇向記者解釋其中的“奧秘”:“這一詞的意思是工程師,但它是外來詞彙,源於法語,很多學生往往會拼錯,因此,張老師很細緻,不但要教,還讓學生上臺拼寫,加深他們的印象。這是張老師在日常教書育人過程中的真實寫照。”
現在,已經在德國足球圈小有名氣的記者張力,同樣對張玉書滿懷感激。“張老師最讓我尊敬的就是告訴我們,現在學習德語文學,是為了了解德國的文化傳統,並不是將來一定要從事德語文學研究,也讓我這個從小為德國足球而學德語的孩子如釋重負。”
專業追求,帶著本土關懷與現實思考
對於自己的專業領域,張玉書同樣一絲不茍,追求極致。在黃燎宇看來,這是張老師的鮮明個性——執著,喜歡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好的堅持,也是對學術標準與文化自信的堅持。
張玉書曾表示:“茨威格以對人的熱愛和尊重,刻畫人性的繁複變化,揭示人心的幽微曲折,顯示人的美和尊嚴。這將使一代代讀者為之著迷。他的讀者將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加,對此我深信不疑。”
“張老師喜歡茨威格。他推介茨威格,是帶著本土關懷與人生體驗的。茨威格的著作,與他過去的人生經歷與體驗有著共鳴,他希望人們通過閱讀茨威格,能夠從中獲得啟發。”黃燎宇説。
翻譯茨威格,卻不局限於此。張玉書的譯介和研究以海涅、席勒、茨威格為重點,延伸到德國浪漫主義、德國魏瑪古典文學和19、20世紀之交的德語文學,著有專著《海涅·席勒·茨威格》《茨威格評傳》,德語論文集《我的文學之路》;擔任主編和主要譯者的《海涅文集》(四卷本)、《席勒文集》(六卷本)、《斯·茨威格文集》(四卷本)被公認為權威的漢語譯本。他翻譯的海涅《詩歌集》《論浪漫派》、席勒的戲劇《威廉·退爾》《華倫斯坦》《強盜》等已成為德語文學漢譯名篇。
德國圖賓根大學榮譽博士稱號、洪堡學者、德國拜羅埃特大學客座教授、德國圖賓根大學德國東亞科學論壇理事、國際日耳曼學會理事、國際茨威格學會理事等一系列崇高榮譽,正是國際同行對張玉書的認可。
張玉書不顧年事已高,于1999年主持創辦了中德語言文學文化年刊《文學之路》,該刊從2002年開始成為中國學界首部在德國用德語出版的學術刊物;2006年又主持創辦了德語文學翻譯和研究年刊《德語文學與文學批評》。這兩部刊物已成長為中國德語學界研究和翻譯成果發表的重要園地,提高了中國德語學界的國際影響力,培養提攜了一批年輕學者和譯者,直接促成了國際日耳曼學大會首次在中國召開。
這種追求,讓清華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周琴為之感嘆。周琴説:“張老師病危之時,人民文學出版社外編室主任歐陽韜去探視,他見到歐陽韜的第一件事是和歐陽韜談談新書的前言還有什麼需要補充的。張老師最好地演繹了什麼叫作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光明日報》( 2019年01月08日 08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