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樂》壓臺上音國際手風琴藝術中心成立音樂會
24台巴揚演繹24個聲部,“編織”一曲絲綢之路上的《風樂》
絲綢之路揚“風樂” 壓臺上音國際手風琴藝術中心成立音樂會
24台巴揚(手風琴的一種)演繹24個聲部,作曲家張旭儒以罕見的手風琴大樂隊“編織”一曲絲綢之路上的《風樂》。昨晚,這部作品壓臺上音國際手風琴藝術中心成立音樂會在上交演藝廳舉行世界首演,國際級手風琴演奏家尤裏·希什金攜手張妍領奏了這曲帶有古風又不乏異域風情的作品。
《風樂》選用了流傳在絲綢之路上的木卡姆音樂材料編創而成,是最為上音現代器樂與打擊樂係手風琴專業建設而作。尤為特別的是,作曲家張旭儒用24台巴揚分飾24個聲部,組建了一支手風琴大樂隊,充分展現了手風琴豐富的音色和多變的風格,及其仍有待挖掘的發展空間和可塑性。張旭儒坦言:“這也是我們將手風琴樂隊化的一次嘗試。”
而巴揚極具包容性的特點在當晚另一支世界首演的曲目《和樂飛揚》中亦體現地淋漓盡致。和樂飛揚的“和”,意為笙,是中國最古老的簧管樂器。18世紀,中國樂器“笙”被義大利傳教士傳入歐洲,這才有了包括手風琴在內的簧制樂器。青年作曲家蘇瀟解讀,作品取笙與巴揚之名,就是為讓這兩件跨越千年的簧制樂器碰撞出新的火花,奏響新時代“和”諧之音。
這首曲目提取中國西部民歌曲調素材,結合西方爵士樂表現手法,就現場呈現的效果而言,時而歡快明朗、時而低沉憂鬱,不失古典韻味又有種冷金屬的現代質感,全方位立體地展現了巴揚音色的豐富層次。尤裏·希什金直言:“很驚喜,中國的作曲家用富有創造性的演繹讓我們看到手風琴和其他管樂、打擊樂‘碰撞’出的嶄新火花。手風琴本身就是極具包容度和延展性的樂器,就如同上海這座城市給人的感覺,海納百川、包容兼併。”
據悉,“上海音樂學院國際手風琴藝術中心”是以上音手風琴專業學科為班底的國際交流中心,旨在推動上海乃至全國的手風琴教育,構建一流的手風琴學科、藝術文化平臺;打造中國手風琴人才高地。中心成立後,將匯聚如尤裏·希什金、米高·帕塔裏尼、克勞迪斯·巴蘭等國際頂尖手風琴演奏家,來進行授課,並定期舉行藝術交流和普及。
昨晚的音樂會只是拉開了中心成立系列活動的序幕。今明兩日,還將舉行手風琴音樂發展國際論壇及伊納基·阿爾貝迪&尤裏·希什金音樂會。而克勞迪斯·巴蘭、米連·貝賽特利、弗萊德里奇·利普斯、米高·帕塔裏尼等國際手風琴演奏家也將舉行大師班。(新民晚報報記者 朱淵)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