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兵馬俑修復專家蘭德省:有些瞬間感覺跨越了時空

2018年10月25日 09:20:00來源:人民日報

  22年來,蘭德省團隊治好了150余件秦俑

  “我們是兵馬俑的專科醫生”(關注文物保護與利用·修復師)

  “老陜”蘭德省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保護修復專家。1997年調來工作時,被分到了秦俑一號坑。22年來,他的修復團隊已修復兵馬俑150余件。

  “兵馬俑的保護修復工作,形象一點兒,就像醫院給病人看病,主要就是對象不同。所以我説北京有故宮醫院,西安有秦俑醫院,但我們是兵馬俑的專科醫生,主要針對兵馬俑出土的文物。”蘭德省説。

  根據出土殘片的大小、形狀等資訊,進行問診

  遊客參觀兵馬俑時,會發現一號坑西側有一個開放的修復現場,七八個技工在那裏忙碌著:有的在清理,有的在拼對,有的在繪圖。

  現場一張黑色的桌面上,躺著接下來他們準備修復的“T23G8:2/68號”秦俑。這位秦國“兵士”已經碎成了大大小小400多片,“病情”嚴重。

  秦俑出土時,沒有一個是完整的。2000多年來,經歷過地殼運動和煙熏火燎,加上出土之後的氧化,秦俑再見天日時已經面目全非,殘缺不全。因此,蘭德省把自己的工作室稱為“秦俑醫院”,並制訂了一套修復流程。

  “第一步要從考古現場將出土的兵馬俑個體殘片提取到保護修復室,按陶俑、陶馬的部位對殘破陶片進行合理擺放後整體照相,再對個體殘片分別照相。我管這個叫掛號。”蘭德省説。

  然後,要根據殘片的大小、形狀、彩繪顏色等資訊進行問病,辨別殘片表面的各種病害、分析病因、進行清理,將殘片上的各種病害去除,使殘片恢復到健康水準,並進行彩繪加固。

  針對殘片的處理結束後,就可以初步試拼了。拼對採取從下往上、取大優先的原則進行,將兵馬俑初拼成形。

  “兵馬俑和其他文物不同,殘片特別多。我們的修復技師上手前,光拼圖就要練習1至3年。”蘭德省説:“如果底部殘片有0.1毫米的偏差,到頭部就拼不到一起。”

  接下來的粘接也是重要一步,根據他們的經驗,粘接劑的強度小于或等於陶器的強度,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至此,一位秦代兵士就初步成形了。”蘭德省説:“每‘復活’一位兵士,我們就會為其建立保護修復檔案,也就是他的戶口本,經過1至3個月的觀察後,就可以將文物移交給藏品管理部或考古隊。”編目登記的藏品號就成了陶俑的身份證號,按出土位置和坐標將彩繪兵馬俑放入原出土地,進行陳列展示。

  “殘片數量不同,保護修復的時間也不同。最少的,也要3個人修復1到3個月。目前,用時最長的是一個將軍俑,團隊整整修復了兩年。”蘭德省説。

  通過近30年的科學研究,還原秦俑身上的色彩

  兵馬俑出土幾分鐘就失去顏色,這種説法曾非常流行。蘭德省專門辟謠:“經過各種摧殘,兵馬俑出土時本身殘存的色彩狀況就不太好。”如何保護所剩不多的彩繪,也一直是困擾考古人員的難題。

  從1974年3月29日當地村民發現兵馬俑以來,一號坑先後經歷過3次發掘。

  首次挖掘從1978年開始到1984年,由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秦俑考古隊發掘面積2000平方米,出土兵馬俑1000余件、戰車8輛、陶馬32匹、各種青銅器近萬件,已保護修復兵馬俑1000余件。

  第二次是1985年。當時發掘面積有200平方米,探測出殘破陶俑704件。但是,殘片剛一露頭,考古人員就看到此片區域彩繪比較多,而當時沒有相應的保護技術力量,所以挖了一年就停工了。現在遊客在一號坑中央看到還躺在地上的殘片就是第二次挖掘的現場。

  為了解決在考古發掘中出現的文物保護的諸多問題,陜西省文物局先後與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保護局和德國美茵茨市羅馬日耳曼中央博物館簽訂了文物保護技術合作研究項目。

  “之前,我們採用的是傳統的保護修復方法。1992年和德國正式合作後,我們進入了科學保護修復階段。”蘭德省説。

  兵馬俑的彩繪是製作時最後一個步驟,俑上涂層生漆作底,再在上面敷彩,生漆用來增加色彩附著力。“經過歲月遷移,生漆附著力已經沒有了,導致很多色彩隨著泥土一起剝離。所以我們經常需要從淤泥裏提取彩繪,再附著回陶俑上,難度很大。”蘭德省説。

  目前,他們已經掌握了兩套比較好的彩繪保護方法:用抗皺縮劑和加固劑聯合處理法及單體滲透電子束輻照聚合加固保護法。這些“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成果于2001年通過國家文物局鑒定,于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兩種保護方法我們成功地應用在秦俑一號坑、二號坑上,現在的顏色非常好。”蘭德省説。

  隨著科技逐步成熟,第三次挖掘從2009年6月13日啟動,持續至今。發掘面積400平方米,出土兵馬俑200多件,已科學修復的120件就是經由蘭德省修復團隊完成的。

  提起修復的秦俑哪個最漂亮,蘭德省毫不偏心,他覺得個個都好。“不過最新出土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禦手俑和將軍俑,色彩非常好。我們第三次考古發掘有一個‘留住色彩考古工作展覽’,當中收錄了這兩個典型的陶俑。”蘭德省説。

  考古人員復原的秦俑身上五顏六色,其中有一種非常特殊——“中國紫”。這種紫色顏料目前在自然界中還未發現,被認為是人工製造的,兵馬俑則是現在已知有確切出土地點和年代的最早使用它的實物。

  讓殘缺的兵馬俑重現當初面貌,把歷史傳承下去

  每年長假,兵馬俑的旅遊都很火爆。今年國慶期間,單日遊客達13.2萬人次,又創歷史新高。然而,這裡的白天有多熙攘,夜晚就有多靜謐。

  有時候修復任務重,蘭德省會工作到深夜。“晚上和白天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已經修復好的秦俑整齊站立在那裏,他們好像能跟你説話。”蘭德省説,自己修了20多年秦俑,有時候看著看著,能感覺到眼前的士兵在跟他眨眼睛。“有一次修復一匹馬,那馬鬃栩栩如生,眼睛、舌頭、牙都非常傳神,我還時不時把手放進去看它能不能咬。”蘭德省説,有些瞬間,他覺得自己跨越了時空,和2000多年前的工匠有了交流。“雖然一邊是秦代的製作者,一邊是現代的修復者,但初衷一樣。他們要把兵馬俑製作好,表現出秦國軍隊的氣勢;而我們想讓殘缺不全的兵馬俑能夠重現當初的面貌,把歷史傳承下去。”

  秦俑保護修復團隊目前有25位專家,他們主要來自文物保護專業,還有化學、歷史、生物、工程等各個專業。另外,還有60位保護修復技師,大部分畢業于陜西文物保護專修學院。

  由於這支修復隊伍的精幹,國家文物局將陶質彩繪文物保護重點科研基地設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他們不僅承擔著兵馬俑的保護修復工作,還舉辦了陶質彩繪文物修復保護培訓班、標準推廣班,培訓全國同行近200人;建立了“陶質彩繪文物保護青州工作站”等3個基層工作站,帶動了基層保護修復水準的提高,成為全國陶質彩繪文物保護的領軍者。

  張丹華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