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開幕
原標題:引領有態度有品質有價值的閱讀
【2018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週報道】
這是一個愛書人的節日——每年8月,無論驕陽似火,還是狂風暴雨,越來越多的讀書人都盼著上海書展。在這個節日般的活動中,書與人相遇,城與書共鳴。
這是一個做書人的節日——每年8月,全國各地的出版人、從業者因為書展會聚上海,首發新的書籍,探尋書業未來。
15日清晨,當第一名讀者踏入上海展覽中心,2018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正式拉開帷幕。自2004年創辦以來,歷經15年發展,上海書展已從當初的區域性書展成長為全國知名的文化品牌和全民閱讀活動示範平臺。
1、書展是碼頭,千種書籍從此啟航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文字世界與非文字世界》一書中曾這樣描述:書海就意味著要有非常多的書,單獨的一本書只有在與其他書放在一起時才有意義,因為它們之間總是有著前後聯繫。我們的文明建立在萬千書籍的多樣性上,只有像一隻彩蝶從各種語言、對立與矛盾中吸食花蜜那樣,不斷在各種書頁中游走追尋,才能發現真理。
好的書展,有海納百川的胸襟和能力,讓書籍匯聚成海洋,讓自身成為各出版企業首發新書的平臺。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介紹,自2008年上海書展提出“上海首發、全國暢銷”以來,“首發機制”成為上海書展服務讀者、服務行業的重要發力點,經過10年積累,越來越多的國內大社、名社、強社以8月為節點製作重點書籍,將書展作為新書首發的重要平臺。2018上海書展,預計有全國各地出版社首發新書數千種,書展組織方精選出500種首發圖書和200場首發活動重點推介。
新發書籍中,既有《中國美學全史》《中國古代風俗百圖》《大國厚土:中國傳統文化的承繼與復興》《唐詩求是》《宋代繪畫發展史》《琴賞牡丹》等彰顯中華文化的精品,也有《世界政治中的文明》《英美文明與其不滿者》《棉的全球史》等反映全球文明的力作;既有《宋書(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歸有光全集》《章太炎全集》《涵芬樓燼余書錄》等梳理傳統文脈的新書,也有《全球航空業》《未來架構師》等探尋當代文明的著作。
此次書展,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組織旗下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東方出版中心等23家出版單位,精心遴選5000余種暢銷書和常銷書,千余種新書和600余種重點圖書參展。《讀懂新時代》《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1978—2018》等主題出版物,將以出版這一形式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
作為上海出版文化的主力軍,世紀出版集團集結所屬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等12家直屬出版單位和朵雲軒集團,推出1600余種新書,除《新時代大視野》《中國經濟學大綱》《信仰的力量——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等主題書籍外,還重點推出《上海六千年》《上海工匠》《江南城鎮通史》等反映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及城市書香根脈的書籍。
“‘引領有態度、有品質、有價值的閱讀’一直是上海書展的積極追求,書展作為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的重頭戲,既要抓好‘碼頭’建設,又要抓好‘源頭’建設——源頭重在促進各家出版社發揮原創力,書展就是碼頭,助力世界優秀文化在上海生根開花。”徐炯説。
2、“吾道不孤”,共用讀書之美
“讀書是人們學習知識、接受教育、發展智力、提升能力、孕育精神、修養道德的最根本途徑。對現代人類來説,讀書過程就是代際智慧傳遞和精神發育的賡續、昇華、再創造的過程。很多參會者反映,到上海書展是真的享受讀書之美。”作為一名新聞出版戰線上的老兵和全民讀書活動的倡導者,上海書展組織的活動給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柳斌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14日晚舉辦的2018上海國際文學周主論壇上,英國作家凱瑟琳·莫裏斯、法國作家卡特琳·普蘭、瑞典作家皮特·恩格倫、日本作家吉井忍、波蘭作家伊莎貝拉·卡魯塔、墨西哥作家阿爾瓦羅·恩裏克、智利作家保麗娜·弗洛雷斯,與來自中國的作家何建明、陳福民、陳丹燕、萬之、梁鴻、田原、孟繁華等人,從人類先賢的足跡與文學作品出發,共同探討“旅行的意義”。
在15日正式開放的展館中,序館以“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為主題,集中展示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點主題圖書,包括目前已出版的30余種中外文版本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二)和新近出版的10余種總書記著述,同時展示去年以來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和上海圖書獎的精品力作,以及長三角三省一市新近出版的優秀圖書。
“無論這個時代在怎樣變化,有多少電子産品充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總是在致力於尋找既具有中國文化內涵,又富於設計形式感的書籍,努力給讀者提供一些溫暖的東西。”在書展舉辦的“世界最美的書2017—2018”獲獎作品展暨“中國最美的書”展覽上,“中國最美的書”評委、設計師呂敬人這樣告訴記者。
而展覽上,運用皺紋布面設計表現時光流逝之感的汪曾祺舊作《夢故鄉》,運用傳統拓片形式錶現古代碑帖妙處的《墨香書條石》,運用印章和檔案形式本色印刷出來的《農耕檔案》,以及封面與正文全部手寫的《給你寫信》等20部書籍,是上海新聞出版局“中國最美的書”評委會呈現給讀者的一份禮物。
“獲得2017‘中國最美的書’榮譽的《園冶註釋》,同時也獲得了2018‘世界最美的書’銀獎,表明中國的書籍設計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這本書既有中國傳統線裝書的形式,又採用了德國古騰堡的印刷技藝,這説明傳統和現代的對話、西方和東方的交流,才是國際設計藝術不斷進步的關鍵。”2017“中國最美的書”頒獎儀式上,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代總領事施可雅(Ms.Claudia Spahl)的評價,點出了上海書展與國際文化主動融合、相互輝映的氣質。
一個已經誕生了15年的書展,如何不斷增強文化的吸引力和輻射能力?今年上海書展,長三角出版合作是備受關注的一大亮點。在長三角一體化出版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上,來自長三角三省一市(江蘇、浙江、安徽、上海)的新聞出版(版權)局負責人共同簽署了《關於共同推動長三角區域出版和版權發展的框架協議》,協議規定,深化出版事業交流合作,加快構建長三角出版高地,共同打造傳世精品。
徐炯告訴記者,今年上海書展的活動數量達到了1150場,主會場有657場活動,兩個數字都再創新高。但他同時強調,經過15年的積澱,數字已不是上海書展的追求,觀眾人數固然重要,銷售碼洋固然重要,熱鬧之下,吸引多少高品質圖書,推動多少高品質閱讀,顯然更重要。
“讀書説到底是一件孤單的事情,當你發現有人也在讀你喜歡的書,會有一種‘吾道不孤’的欣欣然。很多作者也如此,在書展遇見‘懂得’自己的讀者,因此喜歡上海書展。”在徐炯眼中,優秀的、真誠的、可愛的讀者,是上海書展的最大財富。
3、閱讀,滋養一座城市的氣質
回顧上海書展15年,徐炯認為,上海書展成功的重要基礎在於上海這座城市良好的閱讀氛圍。一個展會和一座城市互為依託,共生共長。上海書展的發展壯大離不開這座城市的豐厚土壤,而閱讀又在滋養著這座城市的文明氣質。
如今在上海,常態化的閱讀活動越來越多,每個週末都有上百場活動,閱讀活動已成為實體書店的“標配”。今年的上海書展首次把分會場增加到100個,這也是實體書店回暖的一個強烈信號。
在上海松江廣富林文化遺址內,有一棟保留非常完整的徽派建築“明代高房”,經過精心設計,變身“朵雲書院”。6月26日,這座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和松江區共同打造的新型多元文化空間正式對外開放,上架圖書主要涵蓋文史、書畫、古籍等領域。書店陳列的徐光啟所著的六十卷本《農政全書》、徐獻忠七卷本《六朝聲偶集》,無不訴説著上海的歷史底蘊。
在浦東新區,今年5月啟動的文化體驗項目“陸家嘴讀書會”,除舉辦系列讀書講座之外,還線上上建立閱讀社群,打造社交平臺,運用成熟的文化沙龍運營方式為市民服務。
密切關注行業動態,保持開放進取的心態,常為新、善為新,上海書展始終秉持這一特質。一些新的閱讀形式得以進入書展,喜馬拉雅電臺、蜻蜓FM等推出的有聲讀物在書展出現,業內最新技術的應用也陸續亮相書展,各種“新零售”技術和形態與讀者親密接觸。比如新華傳媒推出的上海書展雲會場,在這一平臺上可以查詢書展現場資訊,選定圖書後在雲會場下單買書。徐炯説:“B2C模式是書業展會一個很重要的創新,上海書展從創辦開始就選定了這一方向。我們要緊緊追上讀書的需求變化,不斷優化讀者體驗。”
徐炯認為,眼下各種文化産品爭奇鬥艷,出現了很多新的傳播方式,它們互為補充,都是對閱讀世界的一種呈現,上海書展從不排斥新事物,始終樂見其成,敞開胸懷。但不管傳播方式和載體如何變化,閱讀始終是最重要的基礎。上海書展在緊跟讀者興趣與需求的同時,作為弘揚主流價值、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責無旁貸地要營造好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書香氛圍,努力讓閱讀在這座城市的聲音更響亮,音色更豐富。
(本報記者 顏維琦 韓寒 本報通訊員 黎子承)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