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劇凸顯同質化、輕質化、空心化癥結
原標題:網路劇凸顯同質化、輕質化、空心化癥結
今年是中國電視劇誕生60週年,脫胎于電視劇的網路自製劇也走過了整整10年的發展歷程。在這10年當中,我國的網路劇在産業規模、用戶數量、類型生成、題材探索、精品創作等方面均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最近幾年,網路劇的播放量增長迅猛,網友評分也屢攀新高,出現了《白夜追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等一系列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標誌著網路劇創作正在向精品化時代邁進。然而,就在網路劇市場小步快跑向前挺進的發展過程中,“掉隊”現象屢屢發生。受到同質化、空心化、懸浮風等不良風氣的影響,業界每年有大量點擊量和口碑雙低的粗製濫造之作被生産出來,在網路視聽節目的白熱化競爭中淪為炮灰,導致平臺擁堵和無效供給愈發嚴重。可見,如果創作不接地氣,作品也很難聚來人氣。
從整體上看,網路劇市場的發展不太均衡。這種不均衡主要表現在題材選擇上。早期的網路劇為了體現出區別於電視劇的差異化優勢,逐漸形成了以搞笑喜劇、青春偶像、懸疑探案、奇幻靈異等“網生”特色鮮明的題材類型為主的生産格局。這種類型化的創作導向一方面推動了網路劇製作向垂直化、分眾化、圈層化的縱深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創作者的選材視野,使他們深陷幾個熱門類型創作之中無法自拔。觀察新近上線的網路劇作品,撞車現象比比皆是。去年《白夜追兇》進入大眾視野,成為引發社會熱議的“爆款”之後,“懸疑”儼然成了網路劇領域的風向標,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三家主要平臺2018年上半年密集推出了16部懸疑罪案劇。然而,與高漲的産能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低迷的消費。這批新近上線的作品“懸而不疑”“創而不新”,集體遭受了市場冷遇。可見,如何走出題材窄巷,是網路劇産業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除了創作“同質化”,製作“輕質化”也是網路劇生産中存在的一大問題。早期的網路劇由於成本較小,往往使用原創劇本和新人演員。這些新鮮血液為網路劇市場的發展增添了活力。然而,這種情況逐漸發生了改變。今天,業界普遍將超級IP和流量明星的“加持”視為網路劇的成功訣竅。製作經費主要被拿來支付IP版權費用和明星片酬,創作拍攝成本被嚴重壓縮,導致一批投資體量巨大、社會關注較高,卻藝術品質欠奉的網路劇面世。這些作品情節架構混亂,影像質感粗糙,演員表演尷尬,往往令觀眾滿懷期待而來,失望棄劇而去。可見,無論製作方式和播出平臺如何變化,“內容為王”仍是影視行業的基本創作規律。網路劇也是劇,其成功的關鍵仍在於高深的思想內涵、藝術水準、技術水準。關注人性的劇才“有戲”,貼近百姓的劇才“入心”,細緻加工的劇才“叫好”。所以,網路劇從業者應當促使資金、資源更多地流向編劇、場景、服裝、造型、道具、攝影、音效、特效等環節,從基礎入手提升作品品質。
隨著政策法規的完善和市場的自發調整,網路劇市場迎來新的拐點,曾經紅極一時的仙俠劇、玄幻劇、罪案劇風頭銳減,一些向現實題材、傳統文化等經典範式回歸的作品開始引起受眾的注意。然而,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網路劇在現實主義創作上的“先天不足”亦凸顯了出來。不少作品空有現實題材的外殼,卻缺乏現實主義的精神內涵。創作者不僅沒有對社會有所洞察、對現實問題有所回應、對人性有所開掘,反而在迎合“現實”的同時又想要追求“網感”,導致大量“空心劇”“懸浮劇”的出現,這種自我矛盾的創作心態亟待匡正。
作為網路視聽內容的旗艦産品與核心資源,網路劇在構建中國特色網路劇文化的過程中,對中國網路文化的健康發展産生著深遠影響。因此,網路劇市場對既養眼又養心的精品力作的需求尤為強烈。這既需要對網路劇既有模式的超越,更需要向中國電視劇優秀傳統的回歸。網路劇的創作者應該在積極開拓創作思路、勇於創新嘗試的同時,主動貼近生活,在作品中融入現實的觀照、美好的情感、崇高的價值,始終將向上向善的價值引領作為網路劇創作的首要標準和核心要素。
(作者:朱傳欣,係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