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走進湖南常德石門寶塔遺址 了解3000多年前商代先民生活
中新網常德6月11日電(記者 鄧霞)用手將濕泥塗抹到裸露的“草墻”上,體驗3000多年前的建房方式;圍坐在半地穴式的房屋裏,感受先民的日常生活……6月11日,來自湖南常德石門縣澧瀾中學的學生們走進石門縣寶塔遺址考古工地,探訪這座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村落。
這是由湖南省文物局主辦、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的2018年湖南省“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的主場活動之一,旨在讓學生直觀感受商代先民的生活狀態,了解房屋、陶窯的建造方法以及考古遺跡的形成過程。
寶塔遺址位於石門縣寶峰街道寶塔社區五組,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發現,並進行了登記、備案。2017年9月,為配合石門縣“市民之家”工程建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常德市文物局、石門縣文物局等多家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寶塔遺址進行了大面積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出商至宋元時期的灰坑、溝、房子、墓葬等各類遺跡近500處,出土了數量較多的陶瓷器、石器及植物種子等遺物,時代大體分屬商代、東周、漢晉、宋元四個時期,其中尤以商代遺存最為豐富。
寶塔遺址如今已成為石門縣城的一部分,但在3000多年前,這裡只是一處普通村落,各種類型的房子、灰坑、溝和窯是村落中最常見的景觀。
石門寶塔遺址考古發掘執行領隊盛偉介紹,寶塔先民建造的房子大多空間狹小,面積多不超過10平方米,樣式主要有用“木骨泥墻”搭建起的地面建築和地下挖坑、地上搭頂的半地穴式建築兩種。灰坑的功能更是多樣,有垃圾坑、石料坑、儲土坑、儲水坑、窖藏坑等。
當天,主辦方還在石門縣澧瀾中學舉辦了“華夏邊緣的村落與方國——石門寶塔遺址及湖南商周考古重要成果校園展”和校園考古公開課。商代寶塔先民常用的陶器、石器等在展覽上一一陳列。“許多陶器上都有精美的紋飾,部分甚至模倣了青銅器上的紋樣,體現出較高的藝術水準。”盛偉説,當時的陶器主要有蒸煮食物的炊器、盛放食物的食器、盛水或存放糧食的盛儲器;石器則是當時重要的生産工具,形制多樣、數量豐富。
考古專家認為,此次對石門寶塔遺址進行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是湖南省內有史以來對商代遺址進行的最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幾乎完整地揭露了一座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村落,對於推進關於南方地區早期文明的研究、豐富對湖南地區“華夏化”進程的認識都具有重要意義。(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