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傳承文化遺産,堅定文化自信提升國家軟實力

2018年06月09日 13:54:00來源:中國網

  楊飛陜西省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的批復》,自2017年起,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産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今天,我們迎來了第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産更是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也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明確強調,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産。隨著“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成功入選《世界遺産名錄》,中國已經擁有52 項包括文化在內的世界遺産,總數位列世界第二。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文化資源,為了使這些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有效搶救、保護與傳承,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也相繼出臺了多項措施,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而今國家設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也就是在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遺産保護意識,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推動全社會廣泛參與文物保護利用傳承的良好氛圍。

  借助科技之力,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更有底氣。科技改變世界,網路精彩生活。先前隨著“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敦煌石窟30個經典洞窟的高清數字資源就曾實現全球共用,更多的敦煌文化藝術資訊、文化服務産品、文化創意活動搭上了網際網路的快車道得到廣泛傳播。借助科技力量,通過“網際網路+文物文創産品”、“網際網路+文物素材創新”、“網際網路+文物動漫遊戲”等形式,非遺保護更有底氣。

  融入時代氣息,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更有生機。非物質文化遺産要想在現代社會立足並傳承,就必須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走進人們生活。比如陜西就曾大力扶植剪紙、泥塑、刺繡以及傳統飲食類等具有良好生産和品牌效應的項目,華陰老腔、皮影戲、西安鼓樂等表演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老百姓的身邊。經過改造、精簡,川劇變臉更是走進了更多的普通民眾,讓非物質文化遺産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力。

  植根群眾沃土,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更具張力。只有根植于群眾沃土,藝術才有巨大的生命力,非物質文化遺産同樣如此。事實上,非物質文化遺産離我們並不遙遠,比如手捏的面人、糖畫,嗩吶吹出的曲子,過年老人給的壓歲錢,銀針刺入穴位的手法等等,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命脈。讓更多的人們認識非遺、接觸非遺,並參與到推動非遺隨時代發展中來,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産將更具張力。

  保護文物人人有責,守望家園你我同行。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以非物質文化遺産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今黨的十九大已經為文化産業蓬勃發展描繪了新藍圖,借助科技之力、融入時代氣息、植根群眾沃土,既有助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和保護,也將有效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拉高13億多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責任編輯 毅鷗)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