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香港著名作家劉以鬯去世 自述:靠一支筆在香港活下來

2018年06月09日 11:02:00來源:澎湃新聞

 

  【編者按】

  6月8日下午,作家劉以鬯于香港去世,享年100歲。他主持過多種報刊副刊,並致力於文學創作,其代表作《酒徒》《對倒》在香港文學史上影響深遠。2010年,劉先生獲得香港書展頒發的“年度文學作家”。本文係劉先生生前在香港回憶早年在上海辦出版社時的經歷,于2010年7月27日刊于《東方早報》。

  劉以鬯口述

  10多年前回上海過一次,你説跟過去不同,也可以,你説跟過去很相似,也能説。我在南京路一樣看到以前那麼多的商場,只是店不同了。

  我以前住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愛丁堡路(今江蘇路)那裏,就是愚園路和大西路之間。我那個時候在上海辦了一個出版社,這個出版社就辦在自己家裏。10多年前回上海也看了下老家,我家以前住的地方現在變成學校了。

  在唸書的時候,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上海國際飯店。1940年代我在上海辦出版社的時候,早晨我是上班,吃過中飯後就去國際飯店喝咖啡。那時候,上海和國內其他作家們都知道,我下午都在國際飯店喝咖啡。最後很多作家都去國際飯店直接找我。比如抗戰的時候,有個出名的年輕作家姚雪垠,他就到國際飯店來見我。我很欣賞姚雪垠的小説,我問他,“你在上海住哪?”他説,就住在一間亭子間裏,那個時候他連吃飯都成問題。我就幫他出書,還對他説,“你就住在我出版社裏。”他就住在出版社書庫裏,也在裏面寫稿,和我們出版社的人一起吃飯。

  我跟柯靈關係很密切。我在學校唸書的時候就開始投稿,那個時候柯靈已經在編雜誌副刊,我投稿給他。那個時候,柯靈最欣賞我。那個時候我住膠州路196號,有一次他為了把稿費給我,特地跑到我家裏來看我。我真是興奮不得了。我記得很清楚,那天我們一起到靜安寺喝咖啡。説起張愛玲,我經常去《西風》雜誌投稿,好幾次從門口看到一個女人,那人就是張愛玲。張愛玲在那個時候是給日本雜誌寫稿子呢,這個大家都不知道。

  有“香港文壇教父”之稱的劉以鬯年輕時在上海與柯靈、徐訏等交往頗多。

  我在1940年代的時候,才20多歲,對中國新文學很有興趣。上海的出版社當時出版的大部分是商業小説比如武俠小説,我想做的是純文學出版社。所以那個時候很多中國老作家都願意把作品交給我。那個時候左翼作家都是寫農村,我是上海出生、長大、讀書和做工的,關於農村情況不了解。看他們的農村小説也沒什麼喜歡的感覺,所以那個時候我喜歡的都是現代派作家,比如穆時英、戴望舒他們。那個時候左翼農村小説差不多佔領了中國新文學的90%,我怎麼能夠寫農村小説?我的第一篇小説就是寫上海霞飛路一個白俄妓女的故事,那時我才10多歲。我那時候也給施蟄存出過小説,戴望舒的稿子也是他轉給我。他也住在愚園路,就住在我家後面。所以他有時候就走到我家把稿子給我。

  我當時出版最多的是徐訏(的作品)。很多人叫他“徐于”,所以他乾脆把偏旁也拿掉了寫“徐于”,這樣一來我很難辦。我出版的小説都寫“訏”,到最後人家還以為我弄錯。那個時候他的書都是我出版的。我到香港後,我原計劃把徐訏的書向海外出版,但我來到香港後發現很多事情和我想的不一樣。

  我離開大陸到香港後帶的錢並不多,以為頂多在香港住幾個星期。但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打仗一路打到南方,我就在香港回不去了。最後,我當時拿的錢都用光了,身上只有一支筆和幾張白紙,然後就寫稿,生活就這麼過下去了。那個時候香港的稿費是,1000字三四塊港幣。當時香港買一碗餛飩面都要三四毛。寫2000字一篇的稿子,每天吃餛飩面也能過。所以,我就靠一支筆在香港活下來了。記者 石劍峰 整理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