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傳統出版業亟須數字化轉型升級

2018年06月07日 09:01:00來源:經濟參考報

  2018中國數字閱讀大會發佈的《2017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中國數字閱讀市場規模達152億元,數字閱讀用戶接近4億。艾瑞諮詢發佈的《2018年中國線上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則顯示,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産業規模約49億元,同比增長近3倍,未來市場潛力巨大。對傳統出版業而言,這兩份數據反映的現實情況並不輕鬆。資訊技術不斷進步,資訊傳播渠道多樣化,讀者閱讀需求也隨之多元化,傳統出版業尚在探索如何以電子書、數據庫等數字方式提供知識産品,又面臨提供“知識+服務”産品的知識服務業蓬勃發展帶來的新衝擊。為了適應時代新變化,傳統出版業亟須利用新一代資訊技術,從三個方面著力加速産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升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

  一是要開發優質內容。雖然海量資源的閱讀模式和體驗各不相同,但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只有優質內容才能吸引到足夠關注。出版業只有發現和創造具有價值的內容産品才能良性發展。

  優質內容有兩層含義。第一,內容要確保導向正確、思想健康、文字乾淨、資訊準確。出版業是文化産業的主力軍、先進思想文化的主陣地。“文化”就是要以“文”化人,以積極的進步的文明成果引導人。出版業理應搜索社會良作並匡其誤,推出真正積極向上的、能對讀者産生正面影響的文化精品。第二,內容形式要貼合讀者需求,利於理解與吸收。在確保內容正面的前提下,為了更有效地傳播知識與文化,傳統出版業也要突破陳舊的思維模式,引進先進技術,創新內容形式,服務讀者新需求。跟隨知識服務浪潮,充分發揮內容資源優勢和編輯力量優勢,同步推出紙質、音頻、視頻等全媒體産品,並聯合作者以音視頻直播等方式為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讀者提供個性化的知識服務,提升讀者閱讀體驗。

  二是要建立網際網路知識服務平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7.72億。在網路普及率日益提高的情況下,出版機構建立網際網路平臺是拓展知識傳播途徑和方式的重要途徑。

  出版機構建立的網際網路平臺,應該具有知識個性化訂閱、交流互動及線上電子商務等多重功能,能夠為編輯、作者、讀者提供隨時隨地互動交流的空間。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出版機構將內容分發的生命線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可以全面掌握作者動態、讀者需求等資訊,還可以系統管理作者和讀者群體,並能進一步據此而推出更多更好的知識産品。現實中有的出版社雖然建立了網際網路平臺,但因運營不善、資源整合不充分、業務對接不到位等因素導致用戶覆蓋面窄、黏性不足而運用效果不佳。因此,建立平臺要按需而建,切實分析自身情況,找準自身的特色定位。

  三是要創新內部組織機制。優質內容開發和平臺渠道拓展,需要由出版機構組織機制創新來實現和保障。

  一是建立一體化內容生産流程。制定出版發展戰略時,將傳統紙質出版與新媒體出版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規劃。將網際網路思維融合到出版全流程,建立紙質、數字、音頻、視頻等不同形態內容融合的生産流程。從選題策劃開始的每個出版環節,編輯、技術、行銷人員等共同研究在做好紙質圖書的同時,以音頻、視頻各種形態及線上線下多種知識服務的方式,多次呈現內容,實現內容的全媒體開發。

  二是建立全媒體資源管理體系。引進先進技術,整合內部所有形態的內容資源,建設和完善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的內容數據庫,同時不斷收集添加各種形態的新數據。全方位統一管理數據庫中圖書、電子文件、圖片、音頻、視頻等全媒體資源,並通過編目、知識與技能標注等措施實現全媒體資源管理體系化。

  三是建立複合型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融合發展模式下,出版經營理念、生産流程、經營模式等有了質的變化,就要求出版人既具備出版基本素養,還具備新媒體出版思維和技術以及市場洞察力、産品創新能力等,因此要建立長效複合型人才培養與引進機制。一方面,加強培養在崗編輯。鼓勵圖書編輯向全媒體編輯轉型,要求既能從事圖書出版業務,又能開展新興出版業務。開展編輯轉型培訓,幫助編輯建立新思維、掌握新技術、學會使用新出版系統及軟體工具。同時,用具體業務帶領編輯轉型,讓編輯在業務開展中成長起來。另一方面,大力引進新媒體方向人才。按照現代企業工資收入分配製度的要求,建立起以崗位績效為核心的工資制度體系,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與激勵機制。引進電子商務、資訊軟體、新媒體運營等專業人才,引進懂企業管理、市場經營、數字行銷的複合型高端人才。郭倩 黃浩

  (作者單位: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