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産業如何面對大數據時代
日前舉行的貴陽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産業博覽會上,各種最新技術和融合發展成果讓參觀者耳目一新。大數據不僅與經濟正在實現快速融合,也正在改變著文化産業的産業鏈、價值鏈和行銷鏈。
當文化産業與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牽手,將給産業發展帶來哪些變遷?大數據時代,文化産業面臨怎樣的顛覆和創新?如何建設大數據時代的文化産業“共生生態”?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問題一:大數據給文化産業帶來什麼【案例】貴陽花溪區溪雲小鎮,以大數據為引領的文化産業集聚平臺正在形成。短短幾個月,專為智慧社區建設提供高科技智慧化服務的“志合天成”,打造貴州智慧旅遊與文化研究院智庫品牌的“斑點貴州”,提供智慧軟體和編排設計服務的“智炫維度”、競技格鬥機器人,青少年創客教育線上平臺“麥芽圈”,以及無人便利店等30多個優質平臺成功落地小鎮。近年來,花溪區結合當地聚集眾多特色文化和高校資源的特點,築巢引鳳,在十里河灘景區周邊打造溪雲小鎮,以大數據文化旅遊産業聚集平臺為核心,推動花溪文化旅遊産業發展。
在大數據的洪流中,網際網路與傳統文化産業的融合,成為一個新的市場契機。而在更多人看來,隨著兩者的深度融合發展,特別是網際網路巨頭提出的“泛娛樂”戰略,將有望在盤活文化産業發展方面帶來新的契機。
專家指出,作為創意性、知識性、融合性強的産業,三大要素的支撐對於文化生産力的發展至關重要。“文化産業對資源具有高度依賴性、對人才具有高度依賴性、對開放和多元包容具有高度依賴性。這與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的基因不謀而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曉明説。
網際網路給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帶來新的爆發點和增長點,越來越多的平臺型文化企業與文化創意平臺經濟集群開始出現,並且嶄露頭角。
“網際網路不僅改變著文化産業的業態和模式,也不斷重塑著文化産業的産品鏈和價值鏈。”張曉明分析指出,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突破,中國文化産業的市場定位也愈來愈精確。網際網路可以提供全面感知、互聯互通以及智慧服務,正是這些大數據技術的突破使得文化産業的市場定位更加精準。用戶廣泛的移動分佈,運輸帶來的邊際成本的降低,內容服務的高度匯聚集中,這些突破都是史無前例的,是網際網路推動了文化産業可以最快找到自己的服務群體,文化消費、文化服務的效率均得到了質的提升。
影視産品、出版行業、藝術品投資領域……大數據時代,網際網路對文化産業的影響在各個領域走向縱深。
在出版領域,近年來電子出版物的消費遠遠高於傳統書籍,亞馬遜、谷歌等都已開始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進行大數據分析,通過分析了解讀者的偏好,定制他們喜愛的出版商品。甚至作者也可以通過對作品的預測分析讀者的偏好來修改完善作品,以求書籍更為暢銷,而出版商則通過大數據了解電子圖書的受歡迎程度來出版紙質書,預測讀者來進行一定數量以及特定地點的發行。
藝術品市場的成交狀態也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通過大數據可以分析藝術品的價格走勢,了解當前最受歡迎的藝術家、藝術作品,給收藏投資者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尤其是對於那些對藝術品行業不是很了解卻想投資的顧客而言,大數據幫助他們去挑選藝術家與藝術品的投資組合,從而提高效率與決策準確性。
“大數據充分運用在預測、定位、識別等方面的優勢,大大縮短了生産和消費之間的距離,從先生産再消費到一邊生産一邊消費,漸而形成一邊生産一邊研發的模式。”張曉明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