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從小眾到大眾的戲劇行業 一票難求背後還需什麼?

2018年03月27日 14:2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7日電(袁秀月)很長時間,戲劇都與“小眾”這個詞脫不開關係。然而近兩年,在年輕群體中,看戲逐漸成為一項時髦的活動,“一票難求”的戲劇越來越多。3月27日也是第56個世界戲劇日。戲劇行業有什麼新變化?它又為何歷久彌新?

  常演常新

  1961年3月27日,國際戲劇協會正式創立世界戲劇日,意在引起世界人民對戲劇藝術的重視。每年的今天,世界各地的劇院都會舉辦活動以示紀念,國際劇協還會邀請一位戲劇界人士來撰寫致辭。

  “戲劇擁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顛覆時空限制,當代的作品被過去數百年的劇場成就滋養,即使是最經典的作品也在與時俱進,每次排演都常演常新。”去年,法國著名女演員伊莎貝爾·于佩爾曾在世界戲劇日的致辭中寫道。

  戲劇總在煥發新生,在中國同樣如此。近年來,戲劇市場穩中有升。拿北京來説,據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演出行業協會公佈數據,2017年,北京市演出票房達17.17億元,觀眾人數達1075.8萬人次,皆創歷史新高。

  其中,戲劇演出佔總演出場次的49.2%,吸引觀眾約467.4萬人次。話劇、兒童劇最為活躍,傳統戲曲與新媒體結合,觀眾人數也有所增長。

  小唯是一個資深的戲劇迷,因為喜歡戲劇,還在兩年前創立了一個名為“1排1座”的戲劇微博,專門蒐集戲劇資訊。她坦言,近幾年,戲劇行業在發展,“國內的中文音樂劇(包括原創和漢化劇)在數量上有了井噴式的增長,一個月有四、五部新作品登場已經不是稀奇事了”。

  去年一年,小唯就看了50多場戲,其中,話劇居多,然後是音樂劇,她最喜歡的是瑞典皇家戲劇院的話劇《命運之影》。

  “現在很多劇目的上座率都很可觀,年初的法語搖滾音樂劇《搖滾莫扎特》更是盛況,我身邊從未進過劇院的朋友們都去看了這部。更有人從外地請假來,24場全勤。”有著四五年看戲經驗的李羨稱,能夠感覺到,現在看戲的人越來越多了。

  2017年,她看了15部18場戲,其中,音樂劇較多,國外劇目佔較大比重,不過她表示,今年會把重心放在話劇上。

  越來越多人愛上戲劇

  近年來,爆款話劇頻頻出現,《窩頭會館》《喜劇的憂傷》《斷金》等引發觀劇熱潮,“一票難求”、“半夜排隊買票”等新聞更是見諸報端。

  2017年是中國話劇誕生110週年,各個劇院紛紛推出紀念活動。國家話劇院舉辦“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推出了31部原創作品,如《北京法源寺》《人民的名義》《茶館》等。此外,《斷金》《窩頭會館》《關漢卿》《戲臺》《李白》等也在上演時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酗酒者莫非》《驚夢》等跨文化作品也受到觀眾歡迎。

  “去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酗酒者莫非》,這是部‘小火慢燉’的作品,時長就有五個小時。”李羨稱這部戲“廣闊又平實”,表演、劇本、多媒體幾大部分都很優秀,尤其第三幕,最見名導手筆。

  幾年前,李羨被朋友帶去看話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部由金士傑和卜學亮主演的話劇讓她哭了好久。她説,這種借著他人故事來反觀自己人生的體驗帶給了她很大震動,再加上上海的劇目多,戲劇環境也比較好,因此就成為了劇場的常客。

  李羨學的國際經濟與貿易,跟戲劇沒有絲毫關係,但卻因為愛好將很多業餘時間都花在了看戲上。她坦言,劇票在自己的支出中佔了很大一部分,只要碰到喜歡的演員和劇目都會多刷以表支援。在李羨看來,戲劇的門檻並沒有很高,很多人聽到感興趣的IP或抓耳的音樂都會去看。

  “戲劇演出的觀眾呈現出了明顯的增長態勢”,小唯也表示,她還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在一個個細分的興趣圈中,劇場的觀眾群是互相交疊重合的,大家經常會在各個劇場遇見彼此。

  “話劇在不少人看來算是高雅藝術,比較小眾,但在市場反應上這麼火爆,可以真切感受到,現在人們對文化、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是非常強烈的。”3月17日,北京人藝院長任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人藝現在的票房非常好,這麼多觀眾來看,他們也很受鼓舞。

  戲劇的魅力

  “劇場的絕對魅力,在於它的現場性。它的浪漫在於,它是生命短暫與無常的縮影。”這是戲劇導演賴聲川寫在“上劇場”外墻上的一段話,也是李羨的心聲。

  她直言,戲劇可以讓她在兩三個小時內見識別人的人生和無數種可能性。“有時候,在日後的某一個場景中突然回憶起所看過的劇目,這是在別處,或者自己的人生中所體會不到的。”

  李志英也有類似的感受,2015年她才接觸到戲劇,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她坦言,自己在劇場裏能學到的東西是課堂裏不會有的,“它帶給我了視聽兩方面享受,我可以在腳下這片土地去領會世界各地的文化與歷史”。

  “我的工作和戲劇沒有關係,充滿了文檔、表格、郵件和數字,沒有臺詞,沒有音樂。會經歷起起伏伏,會逢凶化吉,生活偶爾會給人幾許戲劇感。”小唯説,對她來講,看戲意味著對生活暫時的逃避,劇場是她的世外桃源。

  戲劇為何還能吸引這麼多人,伊莎貝爾·于佩爾在世界戲劇日致辭中也談到,“戲劇總是在灰燼中重生,剝離曾經的老套規則而根據時代發展添加新奇的形式,這就是戲劇依然保持活力的原因”。

  不過,對於國內戲劇而言,雖説演出場次和觀眾規模都有較大提升,但要達到繁榮,還需要更多積累。賴聲川就曾直言,雖然有更多人加入戲劇工作,但仍舊沒有增加更多精彩的作品。

  李羨也表示,這兩年國內作品呈井噴之態,也不乏相對成熟的作品,但距離經典劇目仍存在不小的差異,“方向是好的,希望不久之後就能有追平乃至趕超的原創劇目出現”。

  去年世界戲劇日時,小唯曾做過一個“各劇場視角徵集”的活動,收到了不少人投稿,效果還不錯。作為一個戲劇博主,她説,接下來會嘗試一些戲劇業內外的溝通交流,讓更多的人了解戲劇,愛上戲劇。(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