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閔慶文委員:別讓更多農業文化遺産被“搶注”

2018年03月14日 15:20:00來源: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唐 婷

  十多年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一直從事農業文化遺産的發掘與保護工作。今年他帶來的提案中就有兩份聚焦農業文化遺産保護。

  2005年,他參與了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申報工作。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是中國第一個、也是世界上第一批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目前中國已有15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數量位居各國之首。我們起步很早,但面對其他國家的追趕,如果想在這一領域持續保持領先地位和擁有更大的話語權,還應加大遺産的申報和保護力度。”閔慶文13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説道。

  在閔慶文看來,不同於一般的自然或文化遺産,農業文化遺産是傳承到現在的活態的農業生産系統。對它的發掘和保護,可以為未來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非常重要的生物基因、技術基因和文化基因。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文化遺産發掘與保護需要給予特別關注和支援。但令閔慶文倍感惋惜的是,一些和中國有著很深淵源的農業文化遺産已經被其他國家“搶注”了。他舉例道,香菇原産于中國浙江的慶元,後來傳入日本,而日本已經將以香菇栽培為特色的“大分縣國東半島林—農—漁複合系統”申請為全球重要文化遺産。“像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我們應當儘快組織申報,這也是文化保護的需要”。

  做好農業文化遺産保護,摸清家底是關鍵。2016年,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的部署,農業部組織了一次農業文化遺産普查,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公佈了具有潛在保護價值的408項農業文化遺産。但在閔慶文看來,由於缺乏經費支援,加之時間很短和技術準備不足等原因,這次普查還不夠詳盡。

  “應當借鑒農作物品種資源調查、文物普查等做法,儘快組織更為完善的農業文化遺産普查工作,建立農業文化遺産資源名錄和數據庫,分析重要性和瀕危性,確定保護優先序,為推進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奠定基礎。”閔慶文説道。

  同時,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研究工作也有待進一步深入。農業文化遺産保護是一個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為一體的區域發展問題,涉及政策與管理、社會學與民族學、經濟學與生態學以及農村發展等多個領域。

  “正確認識遺産的多重價值,是遺産保護的前提;深入闡釋遺産的多重價值,是遺産利用的基礎。”閔慶文呼籲,希望能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設置農業文化遺産發掘與保護研究示範項目,推動跨部門、跨學科的學術共同體的建立,促進相關研究走向深入。(科技日報北京3月13日電)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