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非遺老粗布手工織造技藝 山西3000余戶村民織布增收
中新網太原3月13日電 (李庭耀 郭宏偉)13日,46歲的趙志清坐在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古韓鎮北裏信村的家中,在燈光下穿梭織布。她是長治市非物質文化遺産老粗布織造技藝的傳承人,連同她一起,周邊縣市有3000余位農村婦女通過與企業合作,靠織布增收致富。
老粗布,又稱土布,製作工藝歷史悠久。當地老粗布織造技藝已入選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和長治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從採棉紡線到上機織布共有72道工序,包括軋花、彈花、紡線、漿染、織布等。
“織布的梭裏纏著穗,以前人們用手纏,現在人們用機器。梭裏面纏的穗是緯線,梭子在經線中反覆穿梭,就織成布了。”趙志清向記者講述了手工織布的過程。
趙志清告訴記者,老粗布採用純棉紗為原料,質地柔軟,無靜電反應,“冬暖夏涼透氣性好,線粗紋深,整個布面有無數個按摩點,睡到上邊就像撓癢癢一樣,起到按摩作用。”當地人世代延用老粗布手工織布工藝,趙志清從小跟隨姥姥學習織布,現在是老粗布織造技藝的第五代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2012年,當地老粗布製作企業採用企業加農戶的方式,為當地村民提供織布機器,並進行技術培訓,村民們可在家為該企業織布。趙志清參加了企業培訓,並多次在織布技藝大賽名列前茅。如今,她每天在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進行織布技藝展示,並組織當地婦女進行織布技藝培訓。
當地的老粗布製作企業將棉花紡成線,按圖形排線後,交由農戶織布。農戶將織好的布送去企業,工人們再做裁剪、軋邊、繡花等工藝後,老粗布便可對外銷售,由於手工老粗布的優良特性,儘管價格是機織布的兩倍多,卻遠銷各地,極受歡迎。
“以前送了孩子有些農活,除了農活,就打麻將。”趙志清説,“我培訓完襄子老粗布織布,現在一個小時能織一米布,一米布能掙五塊一,一個月能掙1000多塊錢,這是家裏不小的收入。”(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