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術館春節檔旺旺旺 拿出最好的藏品

2018年02月24日 10:11:00來源:北京日報

  這個春節,中國美術館參觀量屢屢突破限流“紅線”。全館設計極限接待量為6000人次,可每天實際入館量都在7000人次以上。就連半年前才開館、遠在順義區的松美術館也迎來一撥撥愛“美”之人,頻頻刷新單日參觀量紀錄。無一例外的是,這些被“踏破門檻”的美術館都拿出了奉若經典的館藏品。而且,相比往年,不少美術館在志願講解員配備層面投入力度更大,這些從觀眾群體裏成長起來的非專業人士,以説故事的形式吸引更多人駐足感受藝術。

  大年初七下午,在中國美術館展廳值守了一週的工作人員楊婉怡總算松了口氣。“最擁擠的時候,我只能在人群中側身穿行。”這個在館內度過了三個春節的姑娘連連感慨,數今年參觀量最大。

  中國美術館端出的新春視覺大餐由三道主菜組成——“民族與時代——徐悲鴻主題創作大展”“花開盛世——中國美術館藏花鳥畫精品展”“筆墨當隨時代——弘揚新金陵畫派精神江蘇美術采風作品展”,從千年前的珍稀宋畫到近現代徐悲鴻、齊白石、林風眠代表作,它們無一不是美術館的藏品。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匯集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精品的“花鳥畫精品展”,從南宋畫家陳容的《雲龍圖》,到沈周、徐渭、鄭板橋的花鳥精品,讓不少人大呼過癮。要知道,此類隸屬於山水、花鳥的藏品舊作,不僅昔日不曾出現在“春節檔”,就連平常偶爾走出藏品庫的輪候機會都沒有。

  由於館舍面積相對偏小,所能容納的參觀者有限,北京畫院美術館很多時候都顯得很低調,像個安靜的少女。然而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讓她擁有了一次“走紅”的經歷。“從大年初二開始,出於綜合考量,我們每天不定時會採取限流措施。”一位劉姓工作人員介紹,相比平日,春節單日參觀量大約提升近三成。位於團結湖的這片靜謐之所,變得喧鬧不少。這裡推出的新年首展同樣主打藏品,“白石墨妙·傾膽徐君——徐悲鴻眼中的齊白石”,集合了北京畫院與徐悲鴻紀念館的藏品,揭秘兩位藝術大師相識相知往事。“在這裡既感佩藝術大師的傑作,也體會到那份濃到化不開的友情。”一位署名為“福建小吳”的參觀者在展廳設置的留言簿上寫道。

  作為京城三大國家級重點美術館裏唯一的高校美術館,中央美院美術館同樣遭遇幸福的“煩惱”。適逢藝術大師葉淺予誕辰110週年,這裡的跨年藏品展“僅僅是速寫?——葉淺予個案研究展”,從其近6000件作品中挑選出180幅展出。與別家不同,來這裡排長隊參觀的多為有志於報考藝術專業的青年學子。據了解,近兩年一些旅遊仲介機構已經把這裡列為“遊學”必到之地。

  此外,開館尚不足半年的松美術館,在這個春節也收穫了“大紅包”。憑藉展出美術館所有者、影視巨頭華誼兄弟掌門人王中軍十多年裏從世界各地購入的中外經典畫作,雖然遠離市區,這裡屢屢出現由愛“美”之人排起的長長隊伍。

  “如果説去年底中國美術館推出的‘美在新時代’以十多萬人次的參觀量收官,讓人們見識了美育的潛力,那麼今年春節全面開花的爆款展,讓各家美術館意識到了原來香餑餑就在自己的藏品庫。”藝術市場觀察人士馬維説,前些年春節檔總被看作展覽淡季,藝術家們也會回避這個檔期,以至於各家美術館只得從自家收藏裏選作品“填”空檔,如今旺季的到來讓美術館找到了一條與大眾互動的路徑,“拿出最好的藏品,再給參觀者遞上讀懂展覽的鑰匙,美術館在公民美育方面才能越走越遠。”

  新聞縱深

  “爆款”發軔于細節

  在藝術批評學者奚耀藝看來,被燒熱的春節檔是一次徹徹底底的雙贏:參觀者得以見識到平日被“鎖”在藏品庫的藝術寶貝;美術館通過頻頻亮寶,為今後開發衍生品集聚人氣。“美術館借此機會,還能一舉擺脫‘只是儲藏倉庫’的不佳名聲。”他推定,來年的春節檔將會有更多美術館把館藏展作為標配,“最吸睛的必然是美術館千挑萬選的藏品。”

  不過,奚耀藝也認為,拿出藏品做展覽還只是起點,要做成“爆款”,還得從展陳細節入手。“無論是中國美術館、北京畫院這樣的公立美術館,還是松美術館這類私人美術館,都在策展全程把學術梳理放在首位,通過融入知識性、趣味性,留住對藝術有期待的人們。”他建議,一些實力相對偏弱的美術館可以考慮從外部引進專業力量,“他們不一定在學理方面有太深造詣,但一定是對藝術市場有敏銳嗅覺,只有這樣才能讓美術界的春節檔涌出更多‘黑馬’。”

  其實,衝在前列的美術館也在改進自己與大眾的互動度。大年初一當天,中國美術館推出了“萬福送萬家”活動,館長吳為山執筆書寫“福”字,免費贈與春節期間到中國美術館參觀的人們,近萬張“福”字不出兩天就被搶完。而且,春節期間這裡安排的志願講解員也比平常多出好幾倍。“美術館不單單是面向專業觀眾的,哪怕是零基礎的人也應該在這裡感受到有很多收穫。”吳為山認為,相比其他藝術形式,美術尤為抽象難懂,如果只是匆匆一覽,很可能就是“到此一遊”,增加講解員正是為了彌補因為看不懂而導致的鴻溝。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