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音樂會奏出原生態民族味兒
説起新年音樂會的曲目,大家的第一反應幾乎都是浪漫的圓舞曲,或是歡快的波爾卡。這是西方音樂會的老例兒了。但這個元旦假期,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在指揮家譚盾的執棒下,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與國家大劇院上演兩場與眾不同的新年音樂會,沒有《藍色的多瑙河》等常規曲目,反而出現了譚維維的秦腔,交響樂配上原生態,透出濃濃的中國味兒。
“我喜歡譚維維的老腔,聽著特帶勁兒,前幾天發現這場新年音樂會裏竟然有這個曲目,就買票來聽聽。”中山公園音樂堂新年音樂會演出開始前,觀眾馮小姐指著手中的節目單説。相信大多數觀眾的想法和她相似,《藍色的多瑙河》《拉德斯基進行曲》這些曲目都沒在這場音樂會中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普及度相對不那麼高的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更吸引人眼球的還有不少中國原創曲目:作曲家關峽的嗩吶協奏曲《百鳥朝鳳》、譚盾的鋼琴協奏曲《青衣》,以及譚維維的《中國故事:高腔-哭腔-水腔-秦腔》。
縱觀元旦前後所有的新年音樂會,這樣的曲目安排獨樹一幟,這是譚盾與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有意為之。“1987年起中央電視臺通過轉播,把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帶給中國觀眾,從此我們的本土樂團也開始在元旦前後策劃音樂會。”在譚盾看來,前些年國內的新年音樂會,曲目安排上大多模倣國外音樂會,“近幾年開始有了自己的品牌構思。”他説,這次與國交合作的新年音樂會,“就是要把西方的經典和民族的文化結合起來。”
作為新年音樂會,喜慶歡快又有流傳度的曲目非常重要,沒有了西方“波爾卡”,取而代之的是中國的“鼓吹樂”。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作曲家關峽的嗩吶協奏曲《百鳥朝鳳》迎來了北京首演。當中國青年嗩吶演奏家劉雯雯手持一支閃亮的嗩吶,走到樂團最前方,吹奏出旋律極強的河南版《百鳥朝鳳》,百鳥和鳴曲調熱鬧,把新年氣氛越推越高。此外,譚盾的鋼琴協奏曲《青衣》,也帶來一場傳統中國京劇與西方鋼琴的音樂對話。
如果説傳統的新年音樂會是1.0版本,這場則可以稱為“升級版”,在《中國故事:高腔-哭腔-水腔-秦腔》一曲中,樂團的交響聲奏出地道的中國原生態風味。序曲響起,譚維維手持一對小镲,一邊敲擊一邊從上場口走出,徑直從樂隊中穿過,她出現在舞臺最前方。“女媧娘娘補了天”,一句豪邁的“嘶吼”,在樂隊的配合下穿透整座劇場,成為演出中的震撼瞬間。
“這一次我們做了高腔、秦腔等四個地區的民族音樂,專門放到新年音樂會上給觀眾聽。”譚盾説,“我想吊吊大家的胃口,以後我想把56個民族都做齊了。”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