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曾經風靡一時,如今你還有“碩果”留存嗎?
對小小的郵票,大家都不會陌生:或印著花鳥人物、或印著藝術珍品,面值則有“30分”、“50分”多種類型,有的郵票還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受到藏家青睞。在前不久一場拍賣會上,第一輪生肖郵票八十枚全張十二件便最終拍出126.5萬元高價。而且,集郵也是很多老百姓的業餘愛好。在寫信還很流行的年代,不少人都有過集郵的經歷,小小的集郵冊承載了很多故事。
90後鄧亮就是如此。他在七八歲的時候迷上了集郵,“小時候覺得集郵特別好玩,郵票上的圖案花花綠綠挺好看,慢慢地對集郵越來越上癮”。
“那時候寫信的人多,就蒐羅一些用過的信封上的郵票,攢著。”鄧亮説, 2000年以後逐漸會買一些特種郵票,但比例不高,“我沒有像一些資深集郵愛好者那樣花精力和金錢,所以爸媽還是比較支援。只不過上初中後學習緊張,不知不覺就放棄了”。
跟鄧亮相似,穆穆(化名)是從小學四年級開始集郵,得到了父親的大力支援,還給她買了一個集郵冊。她説,當時郵票比較好找,“大家都寫信,每次拿到打了郵戳的郵票,都剪下來泡在水裏,晾幹後放進集郵冊。發行了新郵票,爸爸也會給我買回來”。
“我爸爸和舅舅都是軍人,記得當時發行過為軍人通信使用的郵票,舅舅給了我十張。”得知穆穆的集郵愛好後,一些親朋也給她送郵票,“一些國外郵票就是這麼來的”。
穆穆集郵的習慣一直保持了五六年。在中考前,她的父親去世了,從那以後,穆穆覺得不能再跟母親要錢買郵票,“集郵”逐漸不了了之,“兩本散的集郵冊和三本郵票年冊一直放在書櫃裏,搬了很多次家但一直跟著我,成為珍藏。看著它們,就想起當年跟父親一起集郵的日子”。
“集郵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我的知識面。”收集近千張郵票,穆穆説完全是出於愛好,幾乎從來沒有關注過郵票拍賣跟升值資訊,“倒是聽説過我的軍郵能換錢,我還給了同學四張,給她媽媽買補品”。
誠然,一些人集郵是業餘愛好,一些人則是真的當成了一生的事業。據媒體報道,郵票收藏愛好者蔣雲很早就對郵票産生興趣。自述收藏郵票距今已超過30年曆史,數量已達近億枚,郵票的材質和品類非常豐富,除了傳統的紙制材料以外,還包括絨布、繡品、陶瓷等。多年來,蔣雲收藏郵票“只進不出”,沒有賣過一張郵票。
不過,不管是業餘愛好,還是收藏、投資,對集郵的人來説有個問題很重要,那就是如何鑒別郵票真假。此前曾有報道稱,有一位趙先生花6萬投資郵票,但最終經過鑒定,手中的12套郵票是假的,6萬元血本無歸。
那麼,應該如何辨別真假郵票?一位郵票鑒定專家告訴記者,看一枚郵票是不是假的,要從圖案、文字、顏色、油墨、紙張、齒孔、背膠等各方面與真票進行對比。
據專家介紹,現在市場上廣泛作假的郵票都是以膠版印刷,膠版的假票印刷出來的網點粗大、圖案模糊、字體虛浮,假票大都會有疊色,漏色的缺點,“郵票紙與膠版紙、銅版紙都有明顯的差異,假票在油墨技術上很不過關,顏色會明顯的發暗,色相也不同”。
“一般假票在打孔上也很難做到標準,假票一般做出來的都是類似三角形齒孔,用放大鏡觀看呈現多邊形,如果眼前的郵票齒孔不規則就得多加注意。”該專家建議,藏家可以準備好郵票鑒定設備,如雙筒放大鏡、紫外線燈等,再多參考一些權威鑒定資料,“目前郵票因為商業價值高而被廣泛作假,正確辨別真假是收藏郵票的必備條件”。(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