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精英──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沒有地下文化,就沒有地上文化,如果現在不鼓勵年青人創作,未來華語音樂就會失去奇跡”──王偉忠 (圖片來源:中國華藝廣播公司)
當下的電視熒屏中,最火爆的當屬各大衛視如井噴般推出的歌手選秀類節目,優美的歌曲加上精心的包裝讓各種“好聲音”成為吸引觀眾眼球的法寶。隨著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評委和歌手走進人們的視線,在眾多評委中有一個人,雖然不是音樂圈出身,也不經常出現在大陸觀眾面前,但卻得到極多的關注,他就是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眷村裏成長的臺灣精英
説起王偉忠,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臺灣社會存在的“眷村”。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退居臺灣的軍人及其眷屬的聚居點。幾年前,這些簡陋的臨時住宅在挺過半個世紀的風雨後,陸續被拆遷的工程車推倒碾平,但就在人們回望即將消失的眷村時,突然發現,那些破敗的“村”裏走出了許多精英人士,王偉忠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1949年,王偉忠的父親王志剛帶著懷孕的妻子、也帶著老北京的銅涮鍋來到臺灣,在嘉義“建國二村”落地生根。王偉忠説,那些與眷村有關的童年片段一直佔據著他的腦海。回憶起那段日子,王偉忠總是滔滔不絕,眼裏滿是興奮的光芒,“那個時候就沒有鄰居的概念,每家每戶都不鎖門,誰家做了好吃的,不管是四川媽媽的辣椒,還是北京媽媽的臘八粥,整個村子的小孩兒都會分著吃”。
從小頑皮的王偉忠就這樣吃著百家飯,聽著百家事逐漸長大,先是從南部的“建國二村”走到臺北的文化大學,如今又在娛樂圈叱吒風雲。回首往事,王偉忠感慨地説,是眷村這種特殊的生活,讓他現在能説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也是眷村給了他這一代人對於中國文化最根深蒂固的概念,“如果沒有眷村,沒有當年200多萬所謂外省人的進入,中華文化就不會像今天這樣在臺灣社會繁榮壯大”。
近年來因為工作的原因,王偉忠頻繁在兩岸間行走,不管是舞臺劇《寶島一村》的演出還是擔任選秀節目的評委,與大陸民眾之間的交流等等,他都顯得遊刃有餘,無疑,兒時的經歷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王偉忠看來,大陸民眾對自己的喜愛是源於中國人對家庭觀念的看重。
出生、成長在嘉義“建國二村”的王偉忠,對於眷村有太多刻骨銘心的記憶,於是他從2000年開始用鏡頭記錄著眷村的點滴變遷,同為眷村人的邰智源、屈中恒、九孔、徐乃麟、庹宗華、李立群等給了他很大的支援。為了讓人們記住眷村,幾年前,王偉忠聯合同在眷村長大的導演賴聲川創作了反映眷村生活的話劇《寶島一村》,該劇在兩岸激起極大反響。如今,仍然在全身心為眷村“作代言”的王偉忠又有了新想法,他希望在臺灣的學校開設眷村課,讓臺灣下一代人了解這段臺灣近代史上重要的內容。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