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臺北2月16日電(記者 曹典 李寒芳)客廳裏大盆姹紫嫣紅的蝴蝶蘭花開得正艷,是親家送的;一對金黃喜人的虎頭柑供奉在桌上,寓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步入位於臺北市虎林街公寓裏的一戶客家家庭,過年的氣息撲面而來。
記者來到鐘克誠家裏的時候,他正在熱火朝天地寫對聯。這位65歲的客家老人説,每年春節前,他都要寫好120多副春聯,以備回鄉時送給鄉親父老。
不必看字帖,鐘克誠自信地揮毫,不到兩分鐘就搞定一副:“階前春色濃如許,戶外風光翠欲流”。
“臺灣的春聯文化最早都是從大陸傳來,早期的‘春聯’就是在門前貼兩張紅紙,後來文人墨客多了,才開始在紅紙上吟詩作對。”鐘克誠向記者介紹説,“從前我隨便寫什麼村裏人都喜歡。現在有學問的人多了,常常要跟我‘點唱’咧。”
鐘克誠的家鄉在臺灣苗栗縣苑裏鎮。往上追溯,他的祖輩早先從廣東梅縣跨海來臺,到他這裡已是第五代。在臺灣,客家人是第二大族群,主要聚居在桃園、新竹、苗栗等地,據統計大約有420萬人。
和大陸許多離鄉的打工者一樣,鐘克誠十幾歲時便離開家鄉來到臺北打拼,“出來四五十年了,但每年春節都必須要回鄉祭祖,從來沒有例外過”。
客家人在除夕吃團圓飯前,大多要用三牲(一般是豬、雞、魚)祭拜土地公、祖先、門神和井神等,然後全家到正廳中吃“長年酒”。
“農業社會嘛,要靠土地維生,土地公自然要多拜拜。”鐘克誠解釋説,“但我們祭祖的時候心中主要是感恩前輩,也沒什麼特別的祈求,只要子孫平平安安就OK了。”
三代同堂的鍾家一共七口人。太太陳惠芳也是客家人,“春菜都已經買回來啦!”她指指廚房,“從前我們回鄉要開三大桌,年夜飯提前兩三天就要開始做準備,之後也是吃完一餐就忙做下一餐。男生買雞買鴨,我們就要負責殺雞殺鴨。”
臺灣客家族群的移入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談到舌尖上的客家菜,臺灣“客委會”網站上列舉了許多讓人食指大動的菜肴。
比如,客家地區行之有年的四炆四炒,是客家族群宴客功能表的主菜,更是饕客們的最愛。四炆是指豬肚酸菜湯、客家爌肉、排骨炆菜頭、肥湯炆筍幹;四炒則是客家炒肉、薑絲炒大腸、豬旺炒韭菜、豬肺鳳梨炒木耳。
鐘克誠説,客家人刻苦勤儉的鮮明特性,充分表現在菜肴特色中。比如一日三餐,早餐、午餐以米飯為主,晚上則多喝粥,因為白天要吃飽肚子多幹活。
陳惠芳介紹説,客家人過年一定要吃年糕、蘿蔔糕、發糕,代表“年年高”“發財”等意思,還要吃一種叫“長年菜”,用新鮮薺菜和雞湯一起在鍋裏煮爛,每天燒開一下,可以連吃七八天,代表人吃了以後會長壽。“現在長年菜還是會煮,但為了健康不能保留那麼久”。
年夜飯之後,和大陸的風俗一樣,長輩要給晚輩派紅包,發放壓歲錢。“多的大概1000元(新台幣,下同),少的也要五六百元。”鐘克誠説。
“我上小學時候,家裏還是家族制的大家庭,家族有一位統一負責管錢的人,一般是祖父、長子之類,就像電視劇《大宅門》。”鐘克誠解釋説,“他會按人頭給每個人派紅包,大大小小都要給。”
“現在我們回去過年,也要給爸爸媽媽錢,這不是壓歲,是孝敬。”陳惠芳補充説。年夜飯和派紅包環節結束後,就是除夕守歲。父母在世的客家人要守歲到很晚,因為相信守歲越晚,父母越長壽。
新年的第一天對客家人而言很重要。“我爸爸媽媽都是很傳統的客家人,初一當天如果天氣不好,就會帶我們去廟裏拜拜。如果黃歷上寫這一年可能‘犯太歲’,就要去廟裏‘安太歲’——用紅紙寫一張‘太歲’,放在祖先供桌上,每天點一炷香。”陳惠芳説。
和大陸一些地方風俗相似,客家人在大年初一也有不少“奇奇怪怪”的講究,比如初一早飯一定要吃素、初一當天不可回娘家、不能洗澡、也不能掃地等。
一些講究的客家人在初一到初二的時候,通常不掃地,家裏有炮竹紙屑也沒關係。到了初三,則用掃把向屋內掃,把垃圾積在內角,代表把財寶都掃進來,然後積了幾天垃圾再一起清除,叫送“窮鬼”。
初一之後,便和大陸一樣走親訪友,臺灣人叫“走春”,又是挨家挨戶的流水席,村中的陳惠芬們便要忙裏忙外地準備好一餐又一餐。雖然嘴上喊著辛苦,叫著回鄉過年是個“大工程”,但鐘克誠和陳惠芬卻很懷念那時候的隆重與年味兒。
“過去我們都是擺三大桌,過年特別熱鬧。現在一桌都坐不滿了。”陳惠芬説,現在有些長輩過世了,有些親戚離開臺灣了,還有一些年輕人趁春節假期外出遊玩了,回鄉過節的人也越來越少。
陳惠芬説,他們也曾有一兩年試過不自己下廚,去外面飯店吃年夜飯,但是不僅難訂位、菜價貴,吃得還緊趕慢趕——外面飯店的年夜飯一般分兩撥,5點到7點一撥,7點到9點一撥,得快點吃完他們好接待下一桌。
今年春節,老兩口已打算在大年二十九那天返鄉,這幾天正忙著購買年貨。“現在鄉下也沒什麼人養雞養鴨,我們和其他親戚商量好,分頭買一些生鮮、年菜、糖果。”陳惠芬説,“今年我們也只有簡單的一桌菜,現在大家都講究養生,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大魚大肉了。”
“你們如果在臺灣過春節,乾脆就到我家去,我們年夜飯一桌都坐不滿咧!”鐘克誠一家誠摯地向記者發出邀請,“就當是女兒來走娘家。對我們來説過年就是團圓,雖然年味兒淡了,但還是一年當中最看重的日子。”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