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文化動態

臺媒:20年教改致學生品質、競爭力下降 期待新共識

時間:2014年10月11日 10:3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10月11日消息 臺灣自1994年9月實行教改至今20年,大學數量從23所增加至160所,“多元入學、“繁星入學”等多種入學方式極大程式減輕了學生升學壓力。但多元方式入學某種程度變成成為“多錢入學”特殊管道,貧富學子差距更加擴大。數量膨脹也帶來菁英人才的培育與臺灣競爭力的提升的損害。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表示,“大陸快速崛起、東亞小虎振翅欲飛,臺灣競爭力不能等”,希望臺灣“由下而上討論,形成新教改共識”。

  文章指出,從李遠哲在1994年9月應當時的“行政院”院長連戰邀請,擔任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陸續推行多項改革方案啟動至今已經20年,或因啟動當時社會對升學困難多有詬病,以致于這套教改基本思維偏重減輕升學壓力,卻忽視了精英人才的培育與臺灣競爭力的提升。

  由於設計不當,頻繁修改,程式複雜等因素,原本想讓孩子減壓的本意非但沒有實現,反而讓學生、家長、老師、學校都苦不堪言。2002年廢除聯招,採用多元入學方案,除了“甄選入學”及“考試分發入學”兩大渠道外,還有“繁星計劃”和軍、警大學等招生渠道。入學測驗分學科能力測驗、指定科目考試、術科考試等統一考試,學測則可以選擇學校推薦或是個人申請的方式進入大學。臺北、高雄兩市還曾提出免試升高中的自願就學方案。

  沒想到,“多元入學”變成“多錢入學”,以前寒門學子可以靠公平的聯考為自己的命運翻身,但“多元入學”方式,除學習成績外,還要評定更多其他綜合素質,導致城鄉差距與貧富階級更加明顯、擴大,弱勢者陷入更不利的處境。為了讓人人都可上大學,臺灣高校從23所增加至160所,由此導致技職教育相對萎縮,技職人才也出現斷層,大學文憑大幅貶值,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後並無突出競爭力,薪資因此也容易被壓低。少子化衝擊讓許多大學招不足學生而面臨倒店危機,甚至預估2026年將有4成大學倒閉。

  20年下來,臺灣學生升學壓力減小,但大學培育出來的人才水準卻不進反退。為入學程式耗盡力氣後,很多學生不想再為學業拚命,只求平安畢業拿到學位即可。很多年輕人聞苦色變,出外留學也選擇輕鬆無壓的遊學方式,殊不知無論在職場生涯或産業競爭中,唯有吃苦受挫付出心血努力,才能讓自己成長並取得優勢。

  文章認為,能夠帶動臺灣前進的卓越人才,是需要去挖掘、培育、激勵的,但這20年來臺灣明顯做得不夠。在校園裏,陸生積極發問學習的態度勝過只顧著滑手機的臺生,臺灣在美留學人數逐漸下滑,整體表現也不若以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講座教授張懋就在會議上指出,現今臺灣學生遇到問題,不肯自我嘗試、挑戰,而是打電話問學長學姐,缺乏追尋知識和真理的動力。過去臺灣留學生在海外表現不俗,但現在即使是島內一流學校畢業生,在海外表現也只有中上。甚至有院士指出臺灣學生到了斯坦福大學卻落荒而逃的實例。這對臺灣競爭力來説,這是很可怕的警訊。

  2003年臺大教授黃光國等百餘位學者曾批判10年教改政策錯誤亂象,造成政府不負責、老師不支援、家長不安心、學生不快樂、畢業沒有頭路,“根本就是一場社會災難”。然而10又過去了,問題如舊,臺灣競爭力下降,早已被其他亞洲小龍甩到後頭。如果不趕緊強化菁英人才的培養,要求更好的教學水準,臺灣勢將被國際競爭潮流所淘汰。

  文章最後呼籲,大陸快速崛起、東亞小虎振翅欲飛,臺灣競爭力不能等,需要進行二代教改。希望由公眾團體出面整合,帶動社會由下而上討論,形成新教改共識後,再交由當局執行。

[責任編輯:普燕]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