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詩,吻只是碰觸,畫只是顏料,酒只是有毒的水。”這是臺灣著名詩人王鼎鈞的詩句,它道出了詩歌的無窮魅力。古往今來,詩歌都是兩岸的通行語言,寫詩、讀詩、以詩入歌現在仍被臺灣人視作生活美學的一部分,這從昨日臺灣“文化部”在臺北舉辦的“詩的復興”新聞發佈會(左圖)上可見一斑。
“詩的復興”的堡壘是位於臺北濟南路二段的兩棟日式房舍。它原為臺灣日據時期日本文官的宿舍,臺灣“文化部”最近將之修繕一新,化身為“齊東詩舍”,意欲打造出一個全新的詩歌活動空間,同時利用臺灣企業家捐助的5000萬元新台幣,計劃連續3年在全臺推動詩歌創作。與會的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表示:“‘文化部’重新利用歷史建築,是方塘一鑒開;企業家支援詩歌創作,是源頭活水來。”
“齊東詩舍”環境優雅,很適合作為醞釀詩歌的書房。臺灣著名詩人管管、張默、陳黎、鐘喬等均被龍應臺請進了這個大書房。管管認為:“一個民族沒有詩,這個民族的靈魂就會饑餓。”陳黎長期與大陸詩歌界有著密切聯繫,5月份還將赴中國人民大學作訪問學者。他認為,在這個物質生活日益發達的時代,詩歌並非如人們所説的那麼小眾,他還以他參與翻譯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波蘭女詩人辛波斯卡詩集《萬物靜默如謎》為例,“這本書去年在大陸出版,銷量達10萬冊,登上了暢銷書排行榜,在臺灣也廣受歡迎”。
龍應臺表示,“齊東詩舍”成立的目的在於振興詩的創作力,強化詩的發言權,提高詩的能見度。“詩的復興”三年計劃涵蓋詩的育成、紮根及海內外推廣,包括培養詩人新秀的“詩的蓓蕾獎”、讓詩人充電的“海外流浪”計劃、為詩人搭設舞臺的“臺灣詩歌節”以及讓臺灣詩人走向國際的“詩的翻譯”計劃等,努力為臺灣詩壇注入新的能量。
“臺灣在電視上看很亂,但它其實也是個以詩言志、溫良敦厚的社會,可以很熱鬧,也可以很安靜,安靜往往更有力量。”龍應臺説。
據了解,“齊東詩社”預計於今年7月正式啟用,屆時臺灣民眾可以齊聚一堂,一起讀詩、寫詩、愛詩、朗誦詩、擁抱詩……不久的將來,大陸的詩人也可以一同前來,以詩會友,溝通感情。 本報駐臺記者 林娟 文/圖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