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文化動態

余光中:不好意思再有鄉愁 不再有絕望的愁情別緒

時間:2014年04月14日 09:21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而未來/鄉愁是一條長長的橋/我去那頭/你來這頭。”日前,闊別了七年的鄉愁詩人余光中再次來到北師大珠海分校,在為文學青年奉獻一堂詩歌美學漫談課之前,老詩人興致勃勃地為本報記者朗誦起他續寫的《鄉愁》第五段詩句。

  “我非常感謝光明日報,請替我向光明日報讀者致敬!”見到本報記者,老先生頓時想起七年前光明日報發表過的報道《我將鄉愁拐了一個彎》(2007年4月12日光明日報第2版),余老笑著對記者説,老來還鄉多感慨,“鄉愁”拐彎是擔當。這些年,我每年甚至有五六次跨越海峽回故鄉,算起來差不多已有三四十次了,原來瀰漫心頭大半輩子的鄉愁逐漸淡化,抒發真情的回鄉詩文也沒少寫。隨著回大陸的次數越來越多,都不好意思再有鄉愁了,筆下也不再有當年那種憂傷絕望的愁情別緒了,我的新詩和散文幾乎都是“拐彎”過後那些物是人非、山川變幻而生出的無限感慨,尤其是在詩文中對中華文化和環境保護的關注與呼喚,算是盡一個文學老人對祖國母親的一份責任和擔當吧!

  老人悄悄地告訴記者,作為86歲的勞動收穫,今年他要出版自己的回鄉題材詩集《太陽點名》和散文集《“粉絲”與知音》。余光中認為,對於作家而言,“粉絲”不嫌其多,知音也不嫌其少,他希望自己近些年的還鄉新作能像他過去的鄉愁詩篇一樣,擁有更多的“粉絲”和知音,為此,他打算一直要忙到年滿90歲時再考慮是否罷筆。

  余光中稱自己是江南人,因為父親是泉州永春人,母親和妻子都是常州人,而自己生在南京,離開大陸那一年是在閩南廈門。南京、常州和廈門這三個地方文風極盛,這些地方都是他的故鄉,蠻有田園風味。1992年,詩人應邀來到北京,雖然不是小時候的故鄉,但看到的京城衚同、故宮和梁啟超故居,還是十分親切。詩人真正回故鄉是2000年,當時余光中第一次回到闊別多年的母校南京大學,感慨萬千。余老説:“雖然出生之地已到處高樓大廈,但也不乏依然故我的江南人家,以及庭院裏生長著的一株株桂樹枝葉茂密,它讓我聞到了小時候的桂花香味,只是再也尋覓不到兒時捉迷藏的小夥伴了。”

  “散文與詩是我觀察世界、體驗人生的兩隻眼睛。”余光中在評價自己的創作生涯時説,在他近年來創作的近百首回鄉詩中,還是流露出了許多惆悵和遺憾。比如,他看到的長江及其支流已發生了嚴重污染,許多城市缺水,記憶中的浩瀚如洞庭湖、博大如鄱陽湖、秀美如太湖,如今也萎縮了,“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情畫意也只能到唐詩裏去尋找了,居住在繁華城市裏的人們,如今普遍為綠地不足、交通擁擠、大氣污染、空間狹窄所困擾。難道經濟迅速發展就一定得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

  雖然舊時情景失去,但詩意的生活卻不應該從此消失啊。離別時,余老説,自己的一顆詩心為此跳動了六十多年,在90歲之前的創作歲月裏,他會減少一切應酬和不必要的社會活動,讓自己的詩文創作多一份擔當,多一份責任,為故鄉、為母語、為未來……(本報珠海4月13日電 本報記者 楊連成)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