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廈門8月29日電 (記者 陳悅)“域外神工——故宮博物院藏痕都斯坦玉器展”29日在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開展。這也是故宮首個在地方設立的主題分館開館3個多月來,首度更換展品。
本次展覽由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館長任萬平擔綱總策劃,籌展人為韓秉臣、李士娟、萬秀鋒,展覽主持為徐琳。
展覽由故宮博物院從院藏品中遴選出50件痕都斯坦玉器,其中大多數是首度在公眾面前亮相。這些玉器包括17至19世紀莫臥兒帝國、印度、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及中亞至東歐地區的各類典型玉器,尤以莫臥兒帝國産品作工最為精緻、細膩,曾被乾隆帝讚為“仙工”、“鬼工”。
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副館長李士娟告訴記者,該館開館首展“海國微瀾—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展覽”,展出藏品219件(套),其中織繡品19件,書畫5件。
織繡和書畫都屬於有機質地藏品,易受黴菌侵害、蟲蛀,光線照射而受損。為有效保護這類有機質文物,通常設定展期為3個月,然後展品退回庫房“休眠”,使其自我恢復健康的狀態。此次因開館之初展覽的織繡品、書畫將回宮“休養”,該館故首度換展,特別推出這一玉器展覽。
乾隆三十三年(1768),駐葉爾羌辦事大臣呈貢了一對青玉花式盤,這是乾隆皇帝第一次看到來自莫臥兒帝國的玉器。乾隆帝甚感興趣,隨即考證其來源,並撰詩文《題痕都斯坦雙玉盤》。從此,來自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土耳其等多個國家玉器被統稱為痕都斯坦玉器。直至嘉慶時期,還時常會有這種玉器從新疆地區進入宮廷。
展覽主持徐琳介紹稱,這些玉器融合歐洲、中國、中亞及印度本土藝術,發展創造出獨特的伊斯蘭玉雕藝術。她告訴記者,這些玉器大多以紋飾取勝,花紋異常精美,如當日展出的玉制劍柄等,特色及其鮮明。
李士娟亦表示,這些展品充分反映了歷史上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這也體現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開辦的宗旨——在享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的鼓浪嶼,持續展示故宮收藏的大量外國文物珍品。
她表示,未來,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還將探索和這些展品涉及的相關國家進行展覽等方面交流,續寫“一帶一路”文化交流佳話。
故宮博物院薈萃了中國最多的古代文化藝術珍品,藏品達180多萬件,尤其外國文物的收藏也是國內最多,共13000多件。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則是故宮博物院首次在地方設立主題分館,填補中國沒有外國文物館的空白,廈門也因此成為故宮博物院當今在全國第一個設置實體館舍、開展文物展覽活動的合作城市。(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