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為留老北京回憶 男子30年蒐羅數十萬件“寶貝”

2017年07月11日 09:14:22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宋振忠自稱“阿龍”,收藏圈裏認識他的人,尊稱他一聲“三爺”。三十多年來,沒正經上過學的他,靠著從京城的各個角落“收破爛”,蒐羅出數十萬件“寶貝”。

  這些“寶貝”不是古董,也非文物,只是京城老百姓過往生活中最普通的物件,涵蓋了老北京的衣食住行,凝聚著人們對北京的回憶。

  打香油的量器

  如今,阿龍還有很多夢想,他想留住老北京的魂,想帶著它們走向世界。

  三十萬老物件 留住老北京回憶

  宋振忠屬龍,今年53歲。時間刻在他臉上的,除了些許的皺紋,更多的是一种老北京人特有的神采。

  什麼才算“老物件”?宋振忠回憶,最開始的定義,來源於十幾年前的一次廟會。彼時他要為自己的收藏展覽起個名字——從針頭線腦到鍋碗瓢盆,全是老北京人日常生活的普通物件——想了三天的工夫,終於有了“老物件展”這個名字。

  開始收藏老物件,則還要早上十多年的光景。那時輟學在家的宋振忠,跟著父親學做買賣。沒事的時候,他便會到京城的舊貨市場逛逛。一次閒逛中,他偶然聽到有人説“好多北京的老物件都被外國人買走了”,於是也有了收藏的念想。

  老火鍋

  與別人收藏名人字畫、文玩古董不同,宋振忠盯上的,是老北京人家的日常物件、民俗用品,壺套、石礅甚至是老字號裏的魚勺,都成了他的收藏品:“我父親每個月給我開60塊錢的‘工資’,我就拿著這些錢去收老物件。”服飾、響器、壺套、食盒、門框、鏡子……買得多了,宋振忠家中堆滿了各種“破爛”,也讓家人頗不理解:“一是覺得我不務正業,二是家裏堆得太滿,都沒有個立錐之地了。”

  宋振忠坦言,收藏老物件的過程中,自己的心態也在發生著變化,從最開始只是圖個樂,到漸漸有了使命感:“我們一説北京當年如何如何,老百姓生活怎麼怎麼樣。光是説意思就不大,這些老物件擺在你面前,才能有那個感覺。那首先一個,就得把這些北京的老物件留住。”

  打鼓兒收舊貨

  1990年前後,北京老城區開始拆遷工作,賣老物件的人也多了起來。宋振忠每天騎著車,可著四九城的衚同轉,就為了多收幾件老物件。

  一次,宋振忠看到一處即將拆除的四合院門上,有幾塊頗為完整的雕花磚,他拿著200塊錢去跟工人交涉,卻吃了閉門羹:“我一直等到半夜,再出門去那個院子。那時都拆了,我就在瓦礫裏翻,結果磚已經被敲碎了,把我心疼壞了。這一磚一瓦,毀了它就沒了。”

  為了守住老物件,宋振忠認識了不少收藏界的同好,更是結交了三百餘名收破爛的朋友。這些人一旦發現老物件,總會通知宋振忠去看看:“不誇張地説,北京城每條衚同我都去過。”

  憑著這股子執著勁,宋振忠如今收藏了三十多萬件老物件,光是倉庫就租了兩間。慢慢地人們對於老物件也重視起來,這讓他頗為欣慰,唯一讓他擔憂的,是老物件越收越難,有著過往回憶的老人也越老越少:“我得把老物件和它代表的過去都整理出來,否則今後的年輕人,就沒法明白當年是怎麼回事兒了。”

  講故事聽吆喝 記錄老北京聲音

  光收藏老物件還不夠,每收到一件新物事,宋振忠還要搞清楚它們的來歷與用途。畢竟在動輒百年曆史的老物件面前,他也是個年輕人。搞不清用途的物件,他就去衚同中尋找80歲以上的老人,“一個物件至少要找三個不同的老人,説法都一致才算數。”

  言語中,宋振忠總愛提到自己那輛改裝過的摩托車,因為走到哪都會騎著它。摩托車后座上,宋振忠放著幾個背包,裏面全是各式的老物件,尤其有各式的響器——“喚嬌娘”、“虎撐”、“冰盞兒”——帶著這些響器,宋振忠每週要抽幾天時間去給孩子們上課,講的都是老北京的回憶與傳統。

  “酸梅湯那個桂花味,喝到您嘴裏它冒涼氣兒,又解渴,又帶涼,不信您就拿碗嘗……”穿上長褂,一手一對銅質的“冰盞兒”,宋振忠活脫脫就變成一個舊時走街串巷的小販。若是手裏拿起一個黃包車的鈴鐺,他又能講上一段“黃包車”的舊事:“有錢人家的少爺,坐車到了家門口。這鈴鐺一響,門房裏的人趕緊就要迎出來。哎喲,少爺您回來了……”

  琢磨老北京的民俗、叫賣,是收藏老物件十幾年後的事情。宋振忠踅摸著,光有物件還不能傳承老北京的回憶與傳統,更多的內容還需要口口相傳。

  從那時起,宋振忠就開始學習老北京的吆喝,京城裏知名的“吆喝大王”都成了他的老師。練了十幾年的光景,他終於也成了叫賣的“達人”。聊得起興時,他會隨手抄起手邊的老物件來上一段,賣冰糖葫蘆的,送財神爺的,三兩件物事,伴幾聲叫賣,瞬間就鮮活起來。

  除了要“唱”的,還有要説的。舊時走街串巷的小販,有“八不吆喝”的傳統行當。例如賣藥的郎中要帶著“虎撐”——一種內裝圓球的鐵環——郎中怕洩露客戶的隱私,故而只轉動虎撐發出聲響,沒有了吆喝。宋振忠能講上一段“藥王爺孫思邈救虎”的故事,把“虎撐”名稱的由來説得活靈活現:“先看我這些物件,再聽故事,看表演,才能立體地了解民俗傳統。”

  宋振忠構想,接下來要把老物件的故事與吆喝,都分門別類地錄下來,因為老北京的聲音,同樣也是回憶:“就這幾件響器,我説上五個小時都沒問題。”

  博物館門牌樓 推廣老北京文化

  2017年初,宋振忠與朋友合夥開了一家“芝麻花火鍋博物館”,賣的是老北京的銅鍋涮肉,店裏擺設的,則全是宋振忠收藏的老物件。

  走進大門,迎面墻上挂著一排油壺,是老北京打香油用的量器。東面墻上,十二口銅鍋高高挂著,象徵著十二個月。再往裏走,通往包間的玻璃路面下養著金魚,還擺著一百多個魚勺,是宋振忠從老字號餐館中收來的。

  幾個包間按照屋中擺設的老物件命名,“商標廳”裏,是舊時商戶挂的牌匾,還有民國時期婚慶公司製作的“天作之合”挂簾;“老爺廳”、“太太廳”裏,則是大褂、刺繡等家常用品。

  “辦這個餐廳的目的,就是讓顧客享受北京傳統美食的同時,感受到老北京的氛圍。如果是老年顧客,還能重溫當年的情景。”自2008年起,宋振忠已在京城陸陸續續開辦了四家老物件博物館,這其中有主題餐廳,也有衚同中的陳列室。所有老物件都是免費展出,並且允許參觀者親手觸摸、把玩,為的就是讓更多人能深入了解老物件。

  宋振忠坦言,雖然目前有四家博物館,但收藏的三十多萬件老物件,多數仍躺在庫房難見天日。由於博物館面積都不大,也難以按照分類,對老物件有個系統的展示。因此,他仍在尋找更大的展示平臺。

  飲食文化、商業文化、服飾文化……在宋振忠看來,北京老物件中蘊涵的內容很多。就拿衚同門牌來説,自1990年開始,通過走訪拆遷的衚同街道,宋振忠就收集了大大小小共2600余個門牌,這其中有門牌、樓牌、衚同牌。宋振忠總想著,有朝一日能找到一棟二層小樓,把所有門牌都貼在小樓的外立面上,做成京城乃至全國第一棟“門牌樓”。

  “門牌代表著老北京的歷史變遷,走進門牌樓,裏面又是老北京的文化,多好。”想法歸想法,要真正實現,宋振忠還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乃至相關部門的幫忙:“別説現在這幾個博物館,給我五萬平方米的展廳,我也能把它們都鋪滿。關於老物件,我的想法還有很多,但路得一步步走。”

  本報記者 吳楠 文並攝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