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北京人藝迎來65歲生日。當晚,作為65週年紀念演出季的重頭劇目——《茶館》在首都劇場重新“開張”,這部看家戲將連演12場,以此回報深愛這座劇院的幾代觀眾們。
人民網北京6月13日電 (記者黃維)昨天北京人藝迎來65歲生日。當晚,作為65週年紀念演出季的重頭劇目——《茶館》在首都劇場重新“開張”,這部集結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吳剛、馮遠征等名家的看家戲,將連演12場,以此回報深愛這座劇院的幾代觀眾們。
演員感慨:演《茶館》就是回家
1952年6月12日,北京人藝正式成立,著名戲劇家曹禺為第一任院長。65年前,北京人藝的建院“四巨頭”:曹禺、焦菊隱、歐陽山尊和趙起揚,共同為北京人藝制定了發展藍圖,也奠定了劇院所特有的戲劇風格。
1958年3月《茶館》在人藝首演,半個世紀以來打磨了近700場,可以説,濃縮了半部中國話劇發展史。對戲迷們來説,同樣難忘的,還有每輪演出的一票難求。這次也不例外,排隊買票的觀眾圍著北京人藝的院子繞了大半圈。而對於臺上的演員們而言,每次的《茶館》演出更像一次大的家庭聚會,70多人的劇組規模使得“茶館”成為一個當之無愧的大家庭。不少演員感慨,演《茶館》就是回家,看看家裏的人,吃吃家裏的飯,話話家常,臺下觀眾看著親切,臺上演員演著也親切。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雷佳、吳剛、楊佳音、龔麗君、馮遠征……單是盤點起演出的陣容,都有些眼花繚亂,更不用提幾代《茶館》曾經走出了多少位演員。6月12日至6月24日,這部作品一連演出12場,用最好的方式講述北京人藝的歷史和未來。
開講座讀劇本 感受“戲劇的力量”
65年來,這座劇院終堅持把觀眾放在第一位,提出“臺上臺下的共同創造”,把觀眾看作是舞臺演出重要的組成部分。建院以來,北京人藝培養了幾代演員的同時也培養了幾代觀眾。用公益來回饋社會、回饋觀眾,也是北京人藝一直堅持的傳統。
其中公益講座在內容設置上更加全面而豐富,不僅有《大訟師》、《茶館》等劇目的專題講座,還有“戲劇的力量——人藝與觀眾”主題座談會,邀請戲劇教育的參與者與受眾共同探討戲劇教育給人們帶來的改變。
人藝的青年演員培訓計劃也將採用新的表現形式與觀眾共用——一輪精心挑選的劇本朗讀活動,選擇了老舍、曹禺等名家作品,由人藝青年演員進行劇本朗讀和片段表演,邀請部分人藝之友現場觀看。既是北京人藝的傳統風格的一種展現,同時也是一種戲劇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探索。
辦展覽出書刊 講述舞臺上下的故事
在首都劇場休息廳,觀眾還可通過“不忘初心——北京人藝建院65週年紀念展”了解這座劇院的發展歷程。與此同時,作為院慶的獻禮,北京人藝于2016年啟動的“口述歷史”項目已於今年完成,近日出版的《歲月談往錄——北京人藝口述歷史1》,通過15位平均年齡84歲的人藝人的口述實錄,保留下北京人藝很多不為人知的珍貴的歷史。此外,北京人藝院刊也將出版“院慶專刊”,給大家展示一個多面的人民劇院。
在紀念活動當中,由北京人藝影視中心攝製的多集人物專題片《大器晚成——朱旭》已于6月10日開始在北京電視臺播出。該片通過大量真實生動的資料、多位著名藝術家和評論家的訪談以及老藝術家朱旭的自述,來記錄和講述這位北京人藝老藝術家所創造的經典藝術形象和他舞臺上下的藝術與人生。
此外北京人藝的“團帶班”——學員班也是其獨有的一段歷史,學員班中走出的演員多數已成為中國話劇發展的中堅力量。熟悉人藝的觀眾大多也對學員班的故事津津樂道,院慶期間,北京人藝歷屆學員班的演員代表將共聚一堂,一起追憶學習、鍛鍊、成長的難忘經歷,暢談劇院六十五週年的點滴。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