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傳統工藝振興正當時 訪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

2017年06月08日 15:18:14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關於“振興傳統工藝”的論述到中辦國辦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類別之一,傳統工藝再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工信部和財政部共同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下稱《計劃》),從文化自信的高度出發,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無爭議、最顯科技價值、最有現實意義、最富經濟含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工藝,提出了一個可以落地的具體方案。

  在我國第十二個文化遺産日即將到來之際,記者就傳統工藝保護和振興的相關問題採訪了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

  手工勞動和天然材料,是傳統工藝的基本定義

  記者: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手工藝的理解也不同於以往。《計劃》是如何定義傳統工藝的?

  趙豐:我國傳統工藝門類眾多,涵蓋衣食住行,遍佈各族各地。《計劃》開篇,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明確定義,是指具有歷史傳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主要使用手工勞動的製作工藝及相關産品。

  任何一種工藝都會包括材料、工具和加工三個技術的層面。對於傳統工藝而言,最為關鍵的定義是“非工業化”的手工和天然材料。中國古代最為著名的傳統工藝百科全書是《天工開物》,但其記錄的實際上是“天物開工”,把天然的材料(天物)用手工進行製作(開工),就是傳統工藝的基本定義。

  當然,由於社會的發展,傳統工藝已不再是完全的天然和手工,但天然和手工依然是傳統工藝的目標之一。就絲綢而言,純手工的繅絲已基本蕩然無存,純手工的織造也只限于某些特殊品種。但標明手工的等級依然是一種可行的導向方法,如泰國的泰絲就是如此。他們將純手工抽絲的貼上金色標簽,半手工的貼上銀色標簽,表明瞭市場對於手工的高度認可。就材料而言,絲綢製品所用最為基本的材料是纖維和染料。蠶絲自然是天然材質,但現在也部分被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替代。植物染料自古以來就是彰施材料,但今天基本已被合成染料所替代。雖然純粹的天然已不可能,但追求天然依舊是我們傳統工藝的方向。由於綠色發展的原則限制我們使用不可再生的天然原材料資源,這樣,傳統工藝中就會需要天然材料的栽培和生産,這也是《計劃》中加強文化生態環境整體保護的要義所在。

  匠心文脈,是傳統工藝的珍貴核心

  記者:創意和設計在傳統工藝中的重要性是什麼?

  趙豐:除了技術層面,傳統工藝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設計。《計劃》提出,傳統工藝振興的原則是發掘和運用傳統工藝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藝理念。這裡所稱的工藝理念就是技術,文化元素是指具有中國故事的設計元素。

  技術是傳統工藝的本質,設計是傳統工藝的外形,它們無法分離。如絲綢織造,可算是古代絲綢生産的最複雜步驟,其技術包括所有絲線的加工和準備,織機的打制和裝造,穿綜引線以及到絲絲入筘,都是織出不同品種和花樣圖案的必要條件。特別是織機上的花本編結,一方面是技術,而更多的是設計,要按照當時的流行紋樣設計適銷的花色,最終形成的就是有故事的元素文化。

  技術和設計的核心都是人,或者我們稱為工匠。如果我們把工匠的工藝稱為匠心,那作品中的設計元素就是工匠的文脈。匠心文脈,就是傳統工藝中最為珍貴的核心。

  堅守和創新,是傳統工藝振興的重要使命

  記者:新的社會條件下,傳統手工藝在保護和振興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堅守與創新的關係?

  趙豐:振興傳統工藝的最重要方面,一是堅守,二是創新。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