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史館館員趙德潤獲“首屆中華嫘祖文化獎”。 劉忠俊 攝
中新網鹽亭3月7日電(劉忠俊 楊珺)3月5至7日,第二屆海峽兩岸嫘祖文化交流系列活動在四川鹽亭舉行,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嫘祖文化起源、傳承以及“古絲路”的發展創新等各展所長,同時呼籲把嫘祖的誕辰設立為“中華母親節”。
四川鹽亭縣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元妃——嫘祖的出生和歸葬之地,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認定的“嫘祖故里”和“嫘祖文化聖地”,享有“華夏母親之都,世界絲綢之源”的美譽。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曹定雲在《西陵嫘祖故里與古代絲綢之路》一文中,從西陵嫘祖故里説起,探討圍繞嫘祖的發明與西陵蠶絲業的發展,剖析西陵蠶業發展與古代絲綢之路的關係。
論壇現場。 劉忠俊 攝
“西陵乃嫘祖故里,蠶絲的發源地。”曹定雲稱,從歷史的角度看,“蠶絲”的發明,不會是某一個人的功勞,而應當是整個西陵部落女性的貢獻。但作為西陵部落之長的嫘祖,自然是功不可沒。後世將這一功勞都記在嫘祖身上,也是自然而然之事。
西陵(成都)是古代絲綢的重要産地,自然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集結地,很多的絲織品來自成都,有“敦煌遺書”為證。現今法國所藏敦煌遺書中記錄了五代十國時期在敦煌經商的商人之“廣告”,其羅列的諸多貨物中,就有“西川織成錦、紅川錦、軟錦、紫錦”之描述。這裡以明確的文字表明,這些絲織品來自四川。因為,按唐朝的區域劃分,四川地區為劍南道管轄,而劍南道分為西川道和東川道。西川道是絲綢的主要産區,相當於現在的川西平原,西陵自在其中。文書中還記載有“綾”類絲織品,如“天馬綾”、“豎角犀牛綾”、“彭山綾”等。其中“彭山綾”是以地名命名的絲織品。它是川西産“綾”的有力佐證,也是成都為古絲綢之路重要樞紐的有力佐證。
嫘祖故里鹽亭,自古就有祭祀蠶神的習俗,蠶神祭祀起源於何時?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朱彥民以《嫘祖與甲骨文“叀示”》為題進行了交流,引起專家、學者們關注。
朱彥民稱,關於叀字的考釋,歷來學者歧見紛紛,莫衷一是。其贊同此字形象與遠古時代先民紡織用的紡輪、紡磚之形有關,紡輪又稱“紡專”、“塼”、“瓦”。但“叀”字不等於就是紡輪,紡輪只是“叀”字所從的一部分。“叀”字的上部表示把一束絲麻纖維集中起來繞在一根紡桿上,下部有一個陶制的瓦輪形狀。
古人用紡輪紡絲紡線紡紗,考古發掘中也有實物可以佐證。新石器時代出現的紡輪,最早為石片,後為陶制,再後在青銅器時代發展為銅制。河北正定南楊莊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5500多年前的非常成熟的絲紡織工具,陶紡輪和絲織用的篦子和骨匕。尤其是出土了兩件陶蠶蛹。根據這些紡輪實物的考古發現,可以大致復原紡輪紡絲紡線的原理與過程。結合“叀”字造字本義,則“叀示”很可能就是殷人心目中的職掌桑蠶絲織的蠶神。
交流活動期間,專家、學者們還呼籲把嫘祖的誕辰設立為“中華母親節”。“嫘祖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共同母親,世界上所有的炎黃子孫身上都流淌著嫘祖的血脈。”四川嫘祖文化促進會王堂甲表示,感恩母親、重視母教、弘揚母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弘揚民族家庭美德,構建和諧健康家庭關係,築牢和諧社會基礎有著重要的作用。“期盼能早日過上屬於自己的‘中華母親節’”王堂甲稱。(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