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有關申遺和文化遺産的保護、開發工作備受各界關注。20日,中國文化部舉行了首次季度例行發佈會,聚焦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等熱門話題。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指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傳統手工藝等及與此相關的文化空間,比如端午節、京劇、中醫針灸、崑曲、皮影戲等。
近期,福建“張三丰太極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引發社會熱議。陳式太極拳傳承人質疑,無法斷定張三丰是否為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把太極拳和其捆綁申遺不妥。也有分析指出,暫且不管其中的爭議,這一事件能引發民間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關注難能可貴。因為與古代遺跡、珍貴文物等物質文化遺産相比,以人為核心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很少受到外界的關注,保護難度也更大。
據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副司長馬勝德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不斷探索有效保護的辦法,爭取在保護和傳承等重難點環節上有所創新和突破。而創新手段之一,就包括對非遺進行合理的生産性保護。
“對非遺産品的創作生産,我們強調兩個方面:一是秉承傳統、不失其本;二是改良製作,提高品質。在遵循傳統的基礎上,研發出新的材質和技術,提升品質,遺産的價值才能充分展示出來,遺産也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為此,我們將支援有條件的地方、高校和企業建立非遺保護生産技術的研究機構和重點實驗室。我們希望和期待提高非遺産品的創作設計水準。注重現代人的審美與需求,把傳統因素轉化成豐富多彩的現代品牌,讓更多的非遺元素進入當代人的日常生活。”
近年來,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許多産生於農耕時期的非遺項目的生態和整體環境正在消失,而如何守護原址和傳統也引發外界擔憂。有專家建議,地方在制定發展規劃的時候給非遺預留位置和空間,就是一種可行方式。據馬勝德介紹,有關方面也正在探索,使群體類表演藝術或民俗活動在城鎮化進程中傳承和延續。
“強調非遺環境和生態的整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人、技、藝、物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些因素共同依附人的生産生活方式。因此,像義大利等一些國家很早就提出,在保護遺産的時候,必須同時保護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必須強調整體的保護。我們不贊成在古鎮古村落改造的過程中把原住民趕走的做法;把傳統村落、老街、老宅變成沒有原居民居住的空心遺址。我們將從非遺的角度加強對非遺傳統街區和村落的保護。”
目前,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方面已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包括調查制度;(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傳承人認定制度和“文化遺産日”等方式和途徑正在完善。據了解,截至2013年,中國已公佈3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共1219項;而第四批298項名錄正在向社會公示。(記者 林維)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