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7月29日電 (記者 李愛平)一批在70年前從內蒙古地區流散到瑞典和丹麥的蒙古古樂,最近被內蒙古民營博物館—艾博雲集博物館收集錄音複製回國。這批古樂包括《成吉思汗頌》、蒙古呼麥等48首樂曲。
29日,據內蒙古文化廳文物處處長王大方披露,這些蒙古音樂最早是由丹麥考古學家亨寧·哈士倫錄製的。哈士倫于1927年加入由中國學者和瑞典科學家組成的“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他在內蒙古地區考察時,開始收集研究蒙古族音樂,回國後編寫成《蒙古族民歌採錄集》,受到歐洲音樂家的重視。1936年哈士倫再次來到內蒙古,使用愛立信錄音機,在內蒙古東部地區收集和錄製蒙古族民歌,他先由呼倫貝爾到赤峰,錄製了124首蒙古民歌。此後,哈士倫又來到鄂爾多斯和錫林郭勒地區,錄製了167首蒙古民歌。這是現存中國早期的蒙古民間音樂音響資料,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價值。
據統計,哈士倫共在內蒙古記錄蒙古民歌333首,其中有錄音的民歌124首。此外,哈士倫還從內蒙古收集到一批蒙古樂器,有蒙古古箏、竹笛、馬頭琴等等。哈士倫在回國後編寫出版了《論蒙古音樂》著作。
王大方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以上這些蒙古族音樂文化音像資料,如同“活化石”一樣,被珍藏在瑞典與丹麥的國家博物館。70多年過去了,當年參與錄音演唱的蒙古族老音樂家和老藝人都已過世,其中許多首民歌已在內蒙古失傳。
據介紹,內蒙古艾博雲集博物館為保護搶救這些蒙古族音樂遺産,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支援和指導下,投入經費並與瑞典、丹麥、日本、中國的多家收藏研究機構聯繫,他們在聯繫中強調指出:這些蒙古族音樂文化遺産對內蒙古具有特殊重要意義,通過多次聯繫購買,終於從瑞典、丹麥等國,複製購回蒙古音樂錄音48首,這些音樂錄音資料包括蒙古長調、合唱、敘事民歌、呼麥、馬頭琴曲、説書曲、男女對唱等,其內容十分豐富。特別是1936年錄製的幾曲蒙古呼麥,證明了在20世紀30到40年代時內蒙古東部地區還有蒙古呼麥的存在。
中新社記者同時了解到,與此同時內蒙古艾博雲集博物館還從海內外購回一批蒙古樂器,包括蒙古古箏、骨笛、馬頭琴、胡笳等,這些樂器雖然年代久遠,但經過修復後均能被演奏。
內蒙古艾博雲集博物館館長張海波先生表示:要進一步投資對流失海外的蒙古音樂進行收集、整理和研究。他計劃實現兩項奮鬥目標:一是要建成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音樂錄音數據庫,二是要建成蒙古音樂文化傳習演奏館,他希望這些努力能夠繼續得到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援。(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