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藏品都是清朝的?珍貴文物都去了臺灣?逛故宮為什麼看不到很多文物?故宮為何沒有“鎮館之寶”……6月30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接受採訪時首次解答這些公眾疑問。他認為,造成誤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今後將在文物普查清理、保障文物安全、科學策展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放故宮,大幅提升展示文物數量和展覽水準,讓深藏在禁宮裏的文物活起來,讓公眾更加理解和支援文物保護事業。
誤解一:
故宮文物基本為清朝文物
單霽翔:這是概念上的誤解,紫禁城雖是明清兩朝的宮殿,但是其文物藏品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載體。論時代,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宋元明清直至近現代;論範圍,囊括了古代中國各地域文明精華,包容了漢族和古代許多少數民族藝術精粹;論類別,包含了中國古代藝術品所有門類;論國別,包含了科技儀器、西洋鐘錶等外國文物。
截至2010年底,故宮博物院共有藏品1807558件,其中珍貴文物1684490件,分為繪畫、法書、碑帖、銅器、金銀器、漆器、琺瑯器、玉石器、雕塑、陶瓷、織繡、雕刻工藝、其他工藝、文具、生活用具、鐘錶儀器、珍寶、宗教文物、武備儀仗、帝後璽冊、銘刻、外國文物、其他文物、古籍文獻、古建藏品共25大類,文物藏品不僅數量大,品類豐富,而且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
誤解二:
珍貴文物都去了臺灣
單霽翔:1933年,第一批南遷的2118箱文物大部分確係精品,為古物館藏各類瓷銅玉器,圖書館藏文淵閣《四庫全書》,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文淵閣、皇極殿、乾清宮所存《古今圖書整合》以及文獻館檔案、冊寶、輿圖、圖像、樂器、服飾等。但是隨後因時間緊迫,箱數又多,事實上未能做到擇精品文物裝箱。還有受包裝及運輸條件的限制,大件的物品都未運走。
檔案記載,遷運至臺灣的故宮文物共計2972箱,佔故宮南遷文物總箱數13491箱的22%。
誤解三:
逛故宮看不到文物
單霽翔:目前紫禁城開放面積為52%,主要包括前三殿、後三宮、文華殿、武英殿、養心殿、東西六宮以及禦花園等,構成了以中軸線為主的紫禁城宮殿建築參觀路線,沿線上設置了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養心殿、太極殿、長春宮、翊坤宮、儲秀宮等原狀陳列,共計展出清宮陳設及文物4306件。但是受限于參觀條件,前三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後三宮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所陳列的各類傢具陳設和文物,觀眾僅能從遠處觀望,無法近距離端詳,因此給人造成到故宮主要是看古建築的印象。
還有一個原因是,紫禁城內設有鐘錶館等常設專館9處和清代官窯瓷器展等專題展覽10個。這些專館及專展較為分散,相隔甚遠。參觀中軸線建築需佔據大部分時間,多數觀眾僅能選擇一二處專館參觀瀏覽,無法仔細觀摩,致使留下展陳文物數量較少的印象。未來,我們將不斷開闢新展廳,大幅增加展示文物數量。在故宮南部區域,形成以午門及東西雁翅樓、武英殿、文華殿為主體的“金三角”博物館展覽群。2015年,還將開放西部區域的慈寧宮、壽康宮等宮殿,從而使紫禁城開放區域從目前的52%增至65%。
誤解四:
故宮缺乏“鎮館之寶”
單霽翔:故宮文物藏品規模龐大、種類繁多,並且形成了結構嚴謹的文物體系,以供欣賞和研究,使得單件藏品不可孤立而存。因此故宮從不突出某一兩件文物。對故宮來説,密不可分的文物藏品體系和紫禁城古建築群體,都是無價珍寶。如果觀眾過多關注“明星文物”、“鎮館之寶”,對其他非“明星文物”熟視無睹、忽略不計,就不能全面、系統、真實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元性,易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認識。(記者璩靜)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