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時間:明洪武八年(1375)
遺産位置:高郵市南門大街東
遺産價值:明清時代大運河沿線規模最大的古代驛站。
在全國眾多城市當中,以“郵”為名的,唯有高郵。作為這座“東方郵都”最鮮明的文化符號,唯有盂城驛。
“盂城驛開設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後不斷加建,逐步形成了明清時代大運河沿線規模最大的古代驛站”——在中國大運河有關申遺文本中,短短一句話,點出了盂城驛獨特而又無法替代的文化遺産價值。
歷經600多年風雨,盂城驛的存在,正如一座昭示古代文明的活化石,生動存儲著祖先的悲歡離合,永久傳遞著歷史的暮鼓晨鐘。
盂城驛是“水馬驛”
靠近運河,同時具有水陸轉運、接待功能
從高郵城沿著運河堤岸一直向南駛去,經過原南門遺址後,拾青磚臺階而下,轉過南門大街,記者很快就見到了一座三層樓高的鼓樓。“這就是盂城驛的標誌性建築物。”與記者同行的高郵文廣新局原遺産辦主任李國耀介紹説。
鼓樓上方寫著四個大字:國脈所繫。李國耀表示,這正是説明瞭古代郵驛的重要性。
“古代的郵傳速度也是非常快的,最快的每晝夜可達600—800里,可與我們現在的汽車速度相媲美。而驛站就同我們現在的鐵路幹線或公路幹線一樣,遍及全國。”
明清時期,全國有驛站2000多座,能同時具有水陸轉運、接待功能的驛站只有86座,這就是所謂的水馬驛。而作為當時江南至京城之間重要的水馬驛站,盂城驛保存的建築結構和功能,清晰地反映出驛站在傳送、接待、轉運功能中發揮的巨大作用,1996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盂城驛歷史位置的重要性又是和運河息息相關。倘若沒有運河,這座古城又怎能攬下一路的僕僕風塵?
文物普查時發現
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年間經歷兩次修復
2014年6月22日,世界讀懂了中國大運河的價值。盂城驛,從此成了世界寶貴的遺産。
“要不是在當初文物普查中被發現,盂城驛現在還只是個倉庫,是碼頭工人存放板車的地方。”盂城驛的發現,讓李國耀頗為感觸。
從明洪武八年(1375年)盂城驛開設,到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佈將全國驛站全部裁撤,盂城驛被歷史塵封了幾百年,直至1985年文物普查時才被發現。
當時,剛剛調至高郵博物館工作,李國耀回憶道,盂城驛的發現立刻引起方方面面的重視,許多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遺珍”。在國家郵電部、江蘇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下,高郵市政府開始修復盂城驛,使古驛得重光。
“‘古盂城驛’,就是由原郵電部部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朱學范題寫的。”
1996年—2001年,盂城驛先後進行了兩個階段的修復工程。
一期修復工程修復了驛站的主體建築,並建立了中國唯一的“郵驛博物館”。
二期修復工程于2001年10月開始,重點修復了跟盂城驛緊密相關聯的“秦郵公館”、“棠蔭小憩”。
2013年,大運河申遺進入了最後衝刺階段。盂城驛的保護利用也上升到高郵城建十大重點工程。
“總投資約9500萬元,用於盂城驛擴容一期和南門大街修繕整治。”李國耀介紹説,工程于去年4月18日正式開工,9月26日全部完工,擴容後的盂城驛景區面積是原來的3倍。
大運河申遺,最受益的是群眾。如今,這座“沒有圍墻的花園”,已成為外地遊客、四週居民休憩寶地。
馬飲塘河改造啟動
有望再現驛馬百匹同時飲水壯觀景象
高郵城外,南門大街匯聚了運河市鎮典型的街巷空間要素。
“街區西側是大運河,東邊連著運鹽河,可達興化、鹽城等地,這裡是溝通裏下河水道與大運河、連接蘇北皖北兩地的商貿要地。”李國耀説。
客來運河兩岸,貨暢大江南北,極大地刺激了南門大街的繁榮。由於運河碼頭和堤上的老汽車站先後搬遷,今天南門大街上漸漸冷清。然而,寂靜中,撲面而來的仍是令人難以忘懷的人文氣息,每口老井、每幢老宅,乃至每棵老樹、每塊花磚,都承載著久遠記憶。
為了讓老街區在歷史長河中鮮活而生動起來,也是為了作答申遺成功後如何進一步保護和利用盂城驛這個新的課題,新一輪盂城驛景區擴容工程開始啟動,以2016年創成4A級景區為目標,工程包括盂城驛擴容二期、南門大街整治、城南歷史街區改造等。
“這其中,馬飲塘河景觀改造是最大的看點。”李國耀介紹,馬飲塘河即是當年驛馬飲水的地方,在盂城驛東南方,與運鹽河相通,“史上有驛馬百匹同時飲水的紀錄,這次改造工程,就是還原這一壯觀景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