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北京南文昌衚同成“新老北京分界線”(圖)

時間:2014年05月26日 08:53 來源:法制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本市首批由民間申請的文物中,本月最終有3處地方被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除了媒體廣為報道的廊坊頭條11號“謙祥益老號舊址門面”、靈境衚同33(37)號院之外,還有一處就是南文昌衚同8號,即馬神廟的舊址。

  南文昌衚同8號地處西長安街街道,出衚同東口就是國家大劇院,這條衚同被稱為新的“新老北京分界線”。

  原來石碑衚同是新老北京界線的象徵,但其在國家大劇院建設改造後已看不出衚同的模樣,而緊鄰石碑衚同的南文昌衚同卻可更清晰地分界出新老北京。

  衚同追根溯源

  南文昌衚同8號舊址是馬神廟

  南文昌衚同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衚同,從六部口進來,要拐幾個彎,衚同最寬的地方也不過三四米。

  衚同始建年代不詳,但根據《北京寺廟歷史資料》及相關門牌戶籍資料記載,該衚同在清代被稱為馬神廟,原因就是在這條衚同裏有一個馬神廟,而此次被認定為文物的南文昌衚同8號的舊址就是馬神廟。

  馬神廟,祭拜的是馬神,俗稱馬王爺,清代《燕京歲時記·祭馬王》稱:“馬王者,房星也。凡營伍中及畜養車馬人家,均于六月二十三日祭之。”對於馬神廟的建設,可能是因為明代推行馬政,抑或是清朝帝家在馬上打天下及對馬的敬仰,而使馬神廟的新建達到鼎盛。但隨著歷史的變遷,京城的馬神廟幾乎都陸續消失。

  如今的南文昌衚同8號已然沒有半點馬神廟的蹤跡,舊址已成為民居。唯一讓人有所遐想的是整個建築上用的筒瓦,還散發出一點點古韻。

  “戶籍上已找不到馬神廟這地方”

  聽説是來採訪,在8號門前一群聊天的居民給法晚記者介紹了一位老爺爺。今年79歲高齡的穆爺爺,已在南文昌衚同8號住了55年。“以前只住了兩三戶,有個我還叫姐的,住戶換了一批又一批。”穆爺爺回憶,帶著懷孕的妻子,通過房管局的換房,1959年搬到了這裡。

  來來去去,在這裡住過的老居民有的已離開人世。在這生活了大半輩子的穆爺爺,還記得當年給自己換房的人姓金,還記得當年廟裏供奉的大肚彌勒佛和馬神像,記得殿前的大石礅上的老式旗桿,記得殿前的拴馬樁……但這一切今天都看不見了。

  根據穆爺爺和門前聊天的幾位居民回憶,原來的馬神廟可能有2000多平方米,有三個大殿,殿兩邊住人,有院墻,以前的大門位置遠超出現在,而現在大門的位置變成了旁邊的民居,彌勒佛和馬神爺也早無蹤跡。文革期間,為了做防空洞,這裡被陸續拆除。

  “我1969年下放,十年後回去轉戶口,戶籍上已經找不到馬神廟這地方。”穆爺爺説,就因為地名的更換,使他轉戶口遭遇了一堆的麻煩。

  這裡有老居民大半輩子的回憶

  “來了好多人,我們也想住樓房。”門口聊天的一位居民告訴法晚記者,前段時間陸續來了很多人,有各個政府部門的人。有説要來釘文物牌的,有的察看後説以後這兒要做教育用地。對於未來,有些人在等待政府的騰退政策,有些人也希望繼續留在這兒,畢竟這裡有大半輩子的回憶。

  其實,年輕的一代不少都搬離了衚同,留守的多是中老年人。衚同院落,也因人氣的衰落而更顯滄桑。

  新老北京分界

  一邊是大劇院 一邊是四合院

  石碑衚同被認為是新老北京的分界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王東説,北京的歷史悠久,按史料記載,石碑衚同是“分界線”,應該是在金中都到明清時期。

  介紹北京漕運的史料顯示,曾在建國家大劇院時挖出過金中都的碼頭,這也可以體現位於長安街的國家大劇院正是老北京中心。因此地處國家大劇院旁邊的石碑衚同被認定是一個新老北京的界線。如今,這片區域依舊曾是老北京的中心代表。

  一邊是老北京,一邊是新北京,原來石碑衚同就是新老北京分界線的象徵,但石碑衚同在大劇院建設改造後已看不出衚同的模樣。而緊鄰石碑衚同的南文昌衚同卻可更清晰地分界出新老北京,由此其成為新的“新老北京分界線”。

  從南文昌衚同8號出東口不過300多米,就到了大劇院,面臨長安街。一邊是寬闊的馬路、宏偉的大劇院;一邊是擁擠且略顯衰敗的四合院,到處私搭亂建。如果説“馬神廟”還留下什麼痕跡,那就是屋頂上的筒瓦了。抬頭看,厚實又帶有紋路的古舊瓦檐還殘留著一絲能讓人追憶當時香火鼎盛的馬神廟年代。

  “二龍吐須”一條須被截斷了

  筒瓦往下,與瓦片連接處是現代粉砌的磚墻。走進去,院落不大。“以前是燒煤供暖,所以不少人新搭建地。”穆爺爺指著現在用電取暖的設備介紹,2013年南文昌衚同才告別蜂窩煤時代,這片區域是西城區最後一個煤改電區域。

  從原來的兩三戶人家,到現在的20多戶,好幾百口人都擠在這個院落。“以前中間是大殿,殿兩邊是兩條可穿的衚同,被稱做‘二龍吐須’。”穆爺爺描述,其中一條衚同就是現在院落的入口,而另一條衚同卻已經被一些後來的建築封死,“鬍鬚”被截斷了,不能通行。

  文物認定背後

  ●申請人 歷時4年多 終於被認定為文物

  此次認定的文物,是首次由民間文保人士提出的申請,南文昌衚同8號的申請就是由民間文保人士曾一智提出來的。曾一智是一名文化遺産保護志願者,雖然因為手術不能接受法晚記者的面對面採訪,但記者從他的部落格及西城區文委處了解到一些他的情況。

  他呼籲文物保護已有近10個年頭,不僅向西城區提出了不可移動文物的申請認定,包括西城、東城等,共提出了近百處文物的申請認定。

  2009年,曾一智向西城區申請認定和定級的不可移動文物共52處,其中就包括南文昌衚同8號。“馬神廟(南文昌衚同8號·清代)始建年代不詳,坐北朝南。依次有山門三間,前殿三間及東西配殿各三間。現基本保持原建築格局。”這便是他申請時所提交的文字概要。

  今年,南文昌衚同8號得到了回應,被認定為文物,曾一智將為其他申請的文物繼續奔走。

  ●區文委 主體建築保存尚好 有文物價值

  針對南文昌衚同8號被認定為文物,西城區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民間文保人士申請後,需要派3位以上的專家到現場勘察。而要成為文物需要具備格局比較完整、建築主體保存尚完好、有歷史文物價值三個主要因素。

  南文昌衚同8號三個大殿的格局都比較完整,而且與故宮馬神廟的格局類似。雖然部分建築遭到拆除,外部因被違建包裹已看不出原模樣,但主體建築保存尚好。同時,因為是馬神廟舊址,有明清的印跡,有文物價值。因此,在專家經過勘察等過程後,按照《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 ,此處被認定為文物。目前,尚未定區級或市級。

  南文昌衚同8號或做教育用地

  對於居民説“南文昌衚同8號聽聞將做教育用地”,該負責人透露,是有這個考慮,但具體要如何保護利用還有待後期研究。

  而對於民間文保人士提出文物認定的過程,該負責人表示,在文保人士提出申請後,需組織專家去現場勘察,後期還將徵集包括使用單位、居民、文物專家等多方面的意見。還需要綜合意見,給出結果並將進行公示。整個程式走下來,時間可能比較長。

  本版文/記者 周超 製圖/周建文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