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微博上出現了一組送給父母的“手繪微信説明書”。看上去讓人很感親切的手繪圖本觸動了無數人的淚腺,引起瘋狂評論轉發。這本愛意濃濃的“説明書”共有7頁,詳盡畫出使用微信聊天會進入的每一個界面,並在所有圖標後都用彩色配文標注使用細則。
這組圖的創作者是畢業于重慶郵電大學的張明,現在北京從事兒童美術推廣工作。談到創作的初衷,他直言,看到自己的爸媽因為不會用微信,心裏著急,便想到利用專業特長繪製一個詳盡的教程,希望通過這種直觀方式教會他們使用,慰藉老人牽掛兒子的心情。張明意識到,許多讓青年人感到便利的新東西,讓家裏的長輩們接受起來有些無所適從。
隨著“手繪微信説明書”轉發量的增多,微博留言“跪求全套高清照片拿去列印給爸媽”的呼聲不絕於耳。這個迅速升溫的話題,從另一方面折射出移動互聯時代數字生活的新門檻。高科技浪潮下的數字生活給青年人帶來了便捷與高效,本應簡單易行、無師自通的“傻瓜型”數字化應用,在年長者的眼中卻變得高深莫測起來。
數字時代新“文盲”?
家裏的電視上突然多了數字機頂盒,一不小心拿錯了遙控器或按錯了按鈕,畫面就怎麼也進不到想看的節目;手機也不僅僅是打個電話或是收發短信那麼簡單,裏面的花樣越來越多。用做農産品批發生意的53歲的趙先生的話説,智慧手機的觸屏“就像一隻泥鰍,手隨便抓住哪都動”。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李同學用微信給媽媽發了句“麼麼噠”,微信界面中自動出現特效,落下一連串表情,結果媽媽回資訊稱“被突然掉下來這麼多人頭嚇了一跳”。
就連“借網際網路的東風”崛起的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也沒能讓自己的父母在數字生活中領先一步。2014年2月27日,馬雲在互動平臺“來往”上發聲,反思打車軟體可能會傷害老人的利益。他稱自己的父母由於不會使用打車軟體,“不僅不能享受到競爭紅利優惠,連起碼的打車服務也沒有了。我父親説要不是我公司參與這個競爭以及看到很多年輕人喜歡,他早罵到府來了。”
廣州市少工委發佈的《2013年廣州少先隊員媒介素養調研報告》顯示,30.5%的小學生和21.2%的小學生分別在平板電腦和手機上使用QQ和微博等社交媒體,58.1%的小學生“刷微博”,55.1%的小學生“開微信”。相比之下,無數中老年家長卻在新生事物面前“競折腰”。即使是在大學生稀缺年代曾經接受高等教育的“天之驕子”,倘若不跟緊潮流,也可能在進入“知天命”之年淪為數字時代下新的“文盲”。
“我爸媽習慣了傳統生活方式,對諸如電腦、智慧手機等電子産品毫無興趣。”正在北京讀研的張同學每次回家並不需要回答父母有關數字生活的“十萬個為什麼”。另一位伍姓同學家裏的情況正好相反,她笑稱自己竟然是家裏最晚學會使用無線網路的人,老爸老媽緊緊跟隨數字時代的步伐,各種潮物都願意率先嘗試。家裏早已購置了3D電視,爸爸的手機也頻頻更換新款,至於熟練掌握各種應用軟體,例如社交工具和視頻客戶端的操作,對於伍同學的父母來説早已是家常便飯。
不過與此相比,較為普遍的現象是,多數中年家長受阻于入門緩慢,但是他們的接受態度比較積極,一旦掌握,便也樂在其中。
把智慧手機説成“泥鰍”的趙先生用上了兒子給買來的新手機後發現,與以前的手機相比,新手機螢幕大、字體清晰是顯而易見的優勢。自從學會使用天氣預報等應用,他的生活和資訊都方便和豐富了起來。
付同學的母親學習微信,從註冊到發送語音資訊,經歷了一次女兒、兒子為保證耐心“輪班上崗”講解的艱難過程。現在付媽媽作為熟練掌握微信的小區“第一人”,已經開始教廣場舞的同伴們一起使用。據付同學描述,媽媽經常在微信中與鄰居朋友討論哪的菜便宜、哪有打折資訊,以前打電話挨家挨戶通知廣場舞排練時間的舉動,也演變成在微信裏“吼一聲”。
子女缺乏耐心 父母知難而退
數字時代,人生閱歷豐富的父母在高科技浪潮的席捲下摔倒,作為子女,你該怎麼扶?
“手繪微信教程”爆紅網路之後,許多網友稱“自慚形穢”、“打臉”,紛紛留言反思自己的不足,坦言對教父母使用新生事物極度缺乏耐心,情緒的小火苗“一點就著”。
一個天津網友説:“從手機開機到連上無線網路、再到申請郵箱,我一步步講,結果都還沒來得及教老媽怎麼註冊,我就已經崩潰了。”某廣西網友跟帖稱,自己跟越親近的人説話越愛發脾氣,之後便陷入愧疚,但是下次還是同樣狀況的新輪迴。
剛工作不久的陳小姐想出了一個解決的辦法。她笑稱,為避免至親之間交流耐心不足,她們家採取“交叉授課法”,“我負責把我大姨教會,我大姨家孩子負責把我媽教會”。
另一方面,儘管面臨數字生活帶來的陌生與惶恐,大多數家長在看到孩子皺起的眉頭後主動選擇知難而退,不忍心給子女添麻煩。
筆者隨機採訪北大、清華等幾個高校宿捨得同學,大家都稱不知道爸媽是怎麼學會使用微信的,但是在學會之後,時常會接到爸媽的語音資訊,或是在朋友圈裏的“點讚”。
值得深思的是,有不少家長選擇“求助”子女外的其他人。就讀于軟體開發專業的陸同學説,老爸的微信賬號雖然是他幫著註冊的,但之後爸爸拿著手機主動説去單位學。
從事貨物運輸調配的馮阿姨稱,自己選擇買某個牌子的智慧手機,完全是因為專賣店的銷售跟她承諾只要“用著有困難,隨時過來問”。馮阿姨用著感覺很踏實,經常去專賣店讓工作人員幫著下應用,並現場學會了回去跟女兒聯繫。馮阿姨的女兒在廣州高校讀書,但馮阿姨“怕打擾到她學習,也怕她煩,手機不明白的事兒都問同事或者店員”。
科技公司短時間內難以助力
實際上,父母使用微信等社交工具,很多是為了“能跟子女多説句話”,或者“能默默看他朋友圈裏説些什麼,知道他生活、心情如何”。
“父母對子女無條件的一味付出,會讓孩子將這種愛當作理所當然。”80後新派教育專家陳志林認為,子女習慣於無條件接受疼愛,而缺乏對父母心理需求的體察。這種不對等關係導致子女沒有意識到父母對他的渴望,常常會出現“張口就吵”或“閉口不言”等現象。面對不太熟悉的人,彼此間關係是對等的,這時人性中幫助他者的本能被調動,説話做事自然會比較理性。
陳志林認為“手繪説明書”的行為值得認可,他建議:“家長與子女的交流一定要同時建立在欣賞彼此與接納對方的前提下。家長可以主動示弱,讓孩子感受到被人需要的成就感;同時,子女要接納父母的‘短板’,在平等的心理暗示下給予幫助。”
除了子女要盡到義務,可否期待網際網路公司有所作為呢?近年來,數字産品中老年用戶數量日益增多,無論從企業利益還是社會責任的角度,儘量考慮到老年人使用便利,都是不可忽視的現象。
微信團隊成員在看到“手繪微信説明書”後也很感慨,曾嘗試聯繫創作者。在關懷中老年用戶方面,微信也特別設計了語音輸入功能、語音資訊轉文字功能、雙擊螢幕文字放大閱讀等。
此外,小米公司開發出手機MIUI系統的“老人模式”,在該模式中,除字體會變粗、字號會變大之外,又簡化了很多系統操作,適應中老年用戶操作。
然而,據一位軟體行業的內部員工透露,手機應用依然很少會選擇做老人模式,因為這種切換模式對應用開發來説代價很大,MIUI的老人模式相當於是重新開發了一個桌面,成本不菲。在目前情況下,在數字門檻面前望而卻步的父母,主要依靠力量還是自己的子女。
數字時代已經以其獨特的方式拷問著親情。一位家長接受採訪後在郵件中略有些心酸地對記者説:“父母在孩子呀呀學語時不厭其煩地教會兒女如何表達,卻換得孩子長大後在自己面對盲區時竟不願多説一字。雖然‘慈母愛子,非為報也’,但是,還是希望對朋友慷慨相助、對同事笑臉相迎的年輕人,能對父母親人多一點耐心,在潮流前方等一等父母的腳步。”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