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評行為藝術抗霧霾:藝術與社會互動的需求更明顯

時間:2014年03月12日 13:28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針對挑動公眾神經的霧霾天氣,社會上不同領域和不同部門都有不同層面的表達手段。22個藝術家近日自發戴著口罩,手拿明信片,到天壇祈年殿前做了一場抵抗霧霾的行為藝術,旨在呼籲社會關注環境問題。值得關注的是,藝術活動背後潛在的信號是,藝術與社會互動的需求越來越明顯。

  網路上對於此次藝術家天壇行為事件熱議的聲音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藝術家關注當下現實問題的體現,認為介入才是當代藝術最本質的社會屬性。第二種是藝術家集體創造力枯竭,表達的行為方式過於簡單和粗暴,沒有新意,更多的是一場“秀”。但是參與該次行為藝術的藝術家沈敬東在隨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不是作秀,而是對“當前事件的反應”。第三種是行為藝術的表達空間和方法的尺度在哪?比如天壇行為藝術中,如果是藝術事件,那麼表達的方法是不是更需要有想像力,選擇的地點和方式是不是更加藝術觀念化?

  藝術家另類的表達方式與社會公眾所能接受到的資訊之間的距離有多大?這便是解讀天壇藝術家集體祈福行為的觀念認知維度所在。一方面如果單向度的消解藝術家關於公共問題的思考,顯然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關於藝術觀念介入社會的表達,則更需要在更開放的社會環境下解讀。

  有表達行為就有訴求群體的資訊承載,問題是如何讓藝術家的工作與社會資訊更加匹配,這也一直是行為藝術和觀念表達所棘手的問題。中國當代藝術觀念化表達已經進行30年了,在越來越多的社會現實問題面前,藝術家所借助的空間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空間,比如畫廊、美術館,更多的則是公共空間,因此當代藝術領域如何構建一個與社會有效的、互動的公眾認知度和訴求,實際上是文化創新社會運作方式所面臨的新挑戰,而不應該只是簡單地歸納為意識形態對立問題。

  如何從公眾層面上討論藝術家行為藝術的界限及其意義,這也關係到藝術社會流動的關係本質。從霧霾延伸出來的話題關注正是這次藝術家集體行為藝術的意義所在:一是可以重新討論行為藝術與公共場所空間的新關係在哪,重要的是有沒有新的解讀關係?二是行為藝術所到達的意義層面如何與公眾的反映需求連接起來?三是針對性的社會話題如何藝術化的表達,未來的尺度和表達趨勢在哪?四是什麼是好的行為藝術,以及其觀念的判斷標準是什麼?五是當代藝術與社會現實新的關係層又如何建立,才能更有效?六是藝術家群體當下所表達的資訊如何獲得社會有效的關注度,藝術家擅長的表達與想像力又在哪?◎陳曉峰(藝術評論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