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示
總而言之,以紫禁城為中心的北京城的建成,反映出15世紀初的中國,國家強大統一,財力豐實雄厚,人民聰明勤勞,建築水準高超。這是中國古代都城史上最輝煌的傑作,也是世界都城史上最宏麗的篇章。
天安門城樓的歷次重建
這次重建的承天門,由於建有城樓大殿,因此給蒯祥提供了一個施展其藝術才華的舞臺。在重建過程中,蒯祥將中國的彩繪表現力發揮到了極致,並大膽而巧妙地將龍紋圖案運用到裝飾之中。承天門上的彩繪,用色濃烈奔放,富麗輝煌,在紅色與綠色的糅合之中,形成一個有動感的起伏。在崇高感與吉祥圖案的融匯之中,呈現出獨具的韻致。城樓大殿裏60根朱柱林立,井然有序,金磚鋪地,一平如砥。梁枋、鬥拱、天花板上有彩繪吉祥圖案。在彩繪圖案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龍的圖案,因為龍是中國人心目中最大的神物,最高的祥瑞,它不僅是神武和力量的象徵,而且還是“帝德”和“天威”的標誌,因此龍紋圖案就形成了皇家建築主要的裝飾題材。承天門上一共雕繪了932條龍紋,分別作引龍、雲龍、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姿態。在金碧輝煌、高貴典雅的吉祥圖案和剛健雄偉、栩栩如生的龍紋造型中,充分顯示了蒯祥出類拔萃的建築藝術才幹。
承天門這次重建之後,基本上奠定了今日天安門的形制和規模。據史料記載:“清順治皇帝進北京時,承天門只剩下光禿禿的五個門洞,城臺上的宮殿已經蕩然無存。”清順治七年(1650年)清朝皇室入主紫禁城後,亦對這座顯示帝王尊嚴和社稷江山的特殊城門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次年開始重建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帝下令重建承天門,並於建成後更名為“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國”之意。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基本保持了清順治時改建的形制。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炮擊天安門,天安門受到嚴重損壞。民國期間天安門未得到認真修繕,破舊不堪。
天安門第三次大規模的修建是在1969年12月至1970年3月。1949年以來,對天安門城樓進行過多次修繕,其中1952年和1962年的中修,1964年至1965年的加固工程都使天安門得到了有效的保護。但是,天安門的城樓為完全木質結構,歷經320年的風風雨雨後,許多部位已出現問題並存有安全隱患。為此從1969年冬天開始對天安門城樓進行落架重建。重建後天安門城樓基本保持了1651年改建的形制,只是比原來的33.87米高出了0.83米,通高達34.7米。此次重建將原勾頭滴水瓦頭的龍紋改為葵花紋,將原大點金旋子彩畫改為金龍和璽彩畫,枋心繪西番蓮,且將大木改造。1980年又一次大修,按9度抗震能力設計施工。
天安門城樓為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頂建築,即由四個傾斜的頂面、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條)和兩側傾斜層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墻面組成,形成兩坡和四坡屋頂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稱。城樓看上去穩健持重,又不失美麗的曲線,實在是古代建築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結構佈局巧妙、建築工藝精湛的天安門城樓,凝聚了中國上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集中體現了他們高超的建築水準和藝術表現力。從天安門600年的歷史軌跡中可知,天安門這座曆盡滄桑的古老建築,不僅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史上輝煌的傑作,也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徵。賈英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