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博物院自成立以來,因其特殊身份在國人心目中具有極高地位,單霽翔亦因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而為公眾熟知。近日,他在全國“兩會”上拿出17個提案,既關涉故宮建設,又涉及古代建築保護。8日,單霽翔接受記者郵件採訪。他表示,北京故宮博物院在全國乃至世界博物館界均具有獨一無二的身份地位,要建成世界一流博物館要擁有專業人才,也要擁有功能強大的傳播平臺,“對國家和民族來説,故宮博物院應該成為中華文化的脊梁和中華文明的高地。”
建成世界一流博物館要擁有專業人才
單霽翔因“執掌”故宮而被公眾熟知。他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曾師從吳良鏞,早在1980─1984年赴日本留學期間便開始從事關於歷史性城市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研究工作。或許正是這樣的求學經歷,單霽翔極為重視科技與人才在故宮文物保護方面的作用,“建成世界一流博物館要擁有專業人才,也要擁有功能強大的傳播平臺。”
在單霽翔看來,北京故宮博物院在在全國乃至世界博物館界都具有獨一無二的身份地位,先輩凝聚成的故宮文化與故宮精神以及傳承下來的古建修繕和文物修復技藝等,都是值得驕傲的文明成果和文化資源。因之,故宮博物院有義務也有必要在全國文物領域“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博物館”方面肩負起開拓和探索的重任。
因此,為文博事業健康的持續發展著想,故宮博物院率先成立故宮研究院,之後還要建立中國文物保護的國家基地,匯集文保人才以及最高端的文保科技。單霽翔解釋,這樣可以把最先進的研究成果融入到保護之中,使博物館館藏文物保護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坦途。
“故宮研究院是非建制的開放的高端研究平臺,可以利用故宮內的學者吸引故宮外的專家資源,在更大的範圍內提升學術研究水準。”單霽翔滿懷信心的表示,故宮研究院將帶動故宮的整體學術研究向深層次發展、為博物館的生存與發展探索出符合實際的前沿理論。
故宮博物院應該成為中華文化的脊梁
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25年,建立在明清兩朝皇宮——紫禁城的基礎上,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紫禁城木結構宮殿建築群。既是收藏明清皇室珍寶的巨大寶庫,也是記載明清宮廷歷史的鮮活檔案。然而,這並非故宮博物院的全部。“掌門人”單霽翔強調,對國家和民族來説,故宮博物院應該成為中華文化的脊梁和中華文明的高地。
走過近90個春秋的故宮博物院,不僅保管著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皇家宮殿和舊藏珍寶,而且通過國家調撥、向社會徵集和接受私人捐贈等方式,極大地豐富了文物藏品。漫步在故宮博物院的常設文物專館,或者欣賞專題文物展覽,可完整地了解中華民族工藝美術的偉大成就。
當前,故宮博物院的研究人員正在對古建築、故宮博物院歷程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以求建立起完整的“故宮學”體系,揭示紫禁城中蘊涵的中華民族智慧和文化精神。
“再過6年,到2020年紫禁城就要迎來600歲的生日。政府批准的‘故宮整體修繕’與‘平安故宮’工程都將在2020年完成。”單霽翔表示,在故宮博物院89年的發展歷程中,每一次迎來重要的發展階段均依靠果決的行動,而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是我們繪製的美好夢想。
■上官雲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