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簽名限量新版《文化苦旅》3月6日起在微信上開架售書(本報3月7日的《微信賣書,不為賺錢為圈地?》曾予以報道),記者昨天獲悉,出版社準備的4000本庫存,不到3天即告售空。
業內人士分析稱,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借賣書吸引紙媒消費者的同時,出版社也正在通過新媒體收集讀者資訊。眼下,不少出版社已嘗試接軌線上銷售,並利用讀者數據分析謀求更大的市場。
電商賣的是書,看重的是數據挖掘
騰訊微信在上週四啟動售書業務,主推的首件商品是4000本新版《文化苦旅》。一經開售便聚集了大量人氣,到週六下午,庫存顯示僅為5本剩餘。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出版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莫林虎認為,此次熱銷現象證明,微信作為一個擁有大量用戶資源的平臺所具備的商業價值——並不在於4000本書的銷量,而在於其聚集的人氣以及積累的數據資源。“無論微信或是微博,都不會拿書來掙錢,肯定是通過開拓圖書業務,把更多用戶聚集到它的平臺,再進一步進行數據挖掘,在裏面另覓商機。”
移動支付、大數據和雲計算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普通人的消費習慣。通過微信以及其他移動客戶端,人們只要“拇指一動”,就可以隨時隨地購物。業內人士稱,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搶灘圖書市場後,實體書店的日子很可能會更不好過。
萬餘家線上書店年成交金額44億元
作為新版《文化苦旅》出版方,時代華語圖書公司的行銷總監劉英蕾確信,線上圖書銷售大有可為。她表示,此次由於時間有限,在出版社供貨與微信平臺完成現金交易之間,仍然經由博庫網這一渠道商來實現轉机,然後統一發貨。在不久的未來,出版方打算以店家的身份入駐微信平臺,跳過渠道商,直接接軌線上銷售。
天貓圖書音像行業總監李波認為,目前國內整個圖書市場的分銷體系,有從線下往線上轉移的趨勢。僅淘寶天貓上就有1.3萬多個圖書商家,去年一年的圖書成交金額為44億元。
“以前與噹噹、亞馬遜等的合作模式是,對方提取一定數量的書,之後打來回款。我們接觸不到實時的銷售數據,也接觸不到讀者。”劉英蕾説。而通過入駐微信、天貓、淘寶等更具社交性質的賣家平臺,出版社能有兩大收益:一是讀者的每筆交易金額都會直接打到賣方賬戶,在資金流動上加快了運轉;二是出版方可以通過交易數據,直接掌握到每一本書的去向,與讀者進行一對一的交流。
社交媒體數據分析尚不夠成熟
通過社交媒體可以直接獲得買家的訂單數據,並與買家進行互動,是實體出版商最為看重的優勢。
李波表示,有一家出版社曾通過天貓進行圖書預售,將新書的消息推送給3000名用戶,然後根據反饋數量計算印數。“這意味著出版商將擺脫被動的供貨角色,主動參與整個經銷環節,並且能將消費者的數據直接應用於生産。整條出版環路就被打通了。”
不過,在微信開售新版《文化苦旅》之後,其成交量數據出現過異常波動:在8日中午銷量衝破3900本,幾個小時之後,銷量卻回落為1000余本。微信公關部回應説,這種現象可能是網路問題造成的頁面顯示錯誤。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目前的社交平臺,其實尚未達到有效處理大數據的水準,即便是以萬計算的數據,有時處理起來也會顯得吃力。因此,實體出版想借社交平臺發掘讀者數據尚需時日。
見習記者 錢好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