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省農村中小學生實現人手一冊《新華字典》。 安徽省新華書店供圖
2011年7月,廣西鄉村兒童獲贈《新華字典》。 商務印書館供圖
一年一度春風暖。3年前,在全國兩會期間,數十位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建議將《新華字典》納入“兩免一補”政策;兩年前,財政部和教育部出臺政策,將《新華字典》納入國家免費提供教科書範疇。去年,據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有近1億名農村中小學生得到《新華字典》——
“將字典這種工具書納入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內,在制度保證方面形成了長效機制,從源頭上切實解決了偏遠山區、貧困地區小學生缺字典的問題,從根本上推動了教育公平和社會、文化的發展。”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李東東對《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説。
回顧《新華字典》成為國家免費提供教科書這一過程,是中央重視、政府採取多種措施、媒體全程推動、社會各界匯聚大愛,才共同解決了農村中小學生缺乏字典這一文化民生問題。
為夢想插上翅膀
2010年12月,中央電視臺報道,廣西大石山區的孩子缺乏正版《新華字典》,各種錯漏百齣的盜版字典充斥校園。此條消息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關注。2011年1月26日,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親自主持“新春走基層”座談會,聽取了中央電視臺記者關於廣西字典情況的彙報,對廣西等中西部貧困地區很多中小學生缺乏字典的情況高度重視,要求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多做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工作,多提供群眾生産生活用得上的文化産品和服務,辦實事、辦好事,送溫暖、獻愛心。在這次會議上,劉雲山明確指出:要準確把握群眾的關注點,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通達社情民意、回應群眾關切,集中宣傳黨和政府堅持以人為本、保障改善民生的舉措和成效。
據中央電視臺記者張蕓回憶,在這次會議上,劉雲山握著她的手,對她説:“當記者就要接地氣,當記者也可以為老百姓辦實事。”張蕓倍感鼓舞。貧困地區字典匱乏問題就此成為黨和政府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一個新的聚焦點。
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時任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蔣建國從政府主管部門的角度,提出“一本學生小字典,事關民生大問題”,從一本字典提出了“文化民生”的概念。從此《新華字典》與民生緊密結合在一起。為確保文化民生落到實處,原新聞出版總署在全國的農家書屋建設工程中把《新華字典》作為必備圖書,加大配備力度;號召在全國新聞出版企業開展《新華字典》捐贈活動,還積極推動社會捐贈,集合社會力量共同解決“字典”匱乏的問題。商務印書館儘快推出了《新華字典》平裝本,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並以最低折扣儘快銷往農村。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所有省(區、市)新聞出版系統都開展了向農村中小學生捐贈《新華字典》等工具書的活動,款物總計超過500萬元。如遼寧省新聞出版系統向中西部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生捐贈《新華字典》1萬冊及其他工具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和商務印書館向中西部農村地區的小學生捐贈10萬冊《新華字典》平裝本。此外,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還組織開展了打擊盜版工具書專項行動。在2011年年初開展的針對盜版工具書的專項整治中,集中查繳盜版工具書23萬多冊。
2011年廣西兩會期間,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吳學斌向政協會議提交了“字典提案”。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北京、廣西、貴州等地的數十位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李瑞英、海霞、聶震寧、蔡志君、夏寧、宋魚水等建言獻策,積極募捐,並建議按照教育部、財政部共同制定的《免費教科書政府採購工作暫行辦法》的規定將《新華字典》納入“兩免一補”的名單中,從國家政策層面根本解決農村學生字典缺乏問題。
2012年7月,中央電視臺播出公益廣告“插上放飛夢想的翅膀”。2012年10月,財政部、教育部聯合下發“財教〔2012〕334號”文件,將《新華字典》納入“國家免費提供教科書範疇”,要求2012年“為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配齊《新華字典》,以後年度只對小學一年級新生免費提供《新華字典》”。
2013年1月,原新聞出版總署下發通知,要求商務印書館做好生産和供貨工作,並要求各地出版集團、發行集團將《新華字典》及時足量供應到位,不得以其他工具書替代。
《新華字典》被納入國家免費提供教科書範疇,從制度層面解決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字典缺乏問題,也使得《新華字典》在文化教育和文化普及外,具有“文化民生”的色彩,為廣大農村中小學生插上了實現夢想的翅膀,也成為連結民心與黨心的橋梁與紐帶。
關心孩子 從一本《新華字典》開始
小字典,大愛心。中央電視臺關於廣西大石山區的孩子缺乏正版《新華字典》,各種錯漏百齣的盜版字典充斥校園的報道,也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如果文字之光,能夠照亮每一個孩子的心田,那麼這個世界,將永遠充滿智慧和希望……”,一首小詩道出了無數民眾的心願。
國無辭書,無文化可言;民無辭書,亦無文化可言。一本小小的《新華字典》匯聚了社會各界的大愛,這本與共和國共同成長進步、承載著恢弘大國文化的字典,在新的歷史時期,承載了眾多中華兒女對民族復興的期望,匯聚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化民生建設的強大合力。在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裏,眾多的愛心人士,以及許許多多的基金會、大型企業都參與到了自發、持續、大規模的捐贈《新華字典》活動中。
據媒體報道,社會各界的愛心捐助活動在廣西、甘肅、北京、河南、重慶、安徽、廣東、山東、寧夏、浙江等全國幾乎所有省份都開展得如火如荼,甚至已延伸到我國港澳臺地區,如臺灣知名學者曾仕強捐贈《新華字典》2000冊。
參與字典捐助活動的階層極廣,從國家領導到普通民眾,從耄耋老人到小學生,都積極參與了這項公益活動。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及其身邊工作人員就捐贈了1.2萬冊《新華字典》。在她看來,“讓孩子們尤其是農村的孩子們擁有一本基本的正版的高品質的工具書,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中央電視臺主持人阿丘為廣西孩子捐出了1萬元;身懷六甲的蔣女士捐款300元,説這些錢是代未出生的孩子捐的;已經78歲高齡的李宗奎老人,由於出行不便,託人送來10本《新華字典》……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全國各地不斷傳出。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數十個公益機構,包括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廣西民族教育發展基金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河南宋河老子國學教育基金會、上海宋慶齡基金會等,都為《新華字典》的募集做了大量工作,陸續在全國各地開展了多次活動。如,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籌集資金百餘萬元,為中西部地區捐贈字典10余萬冊。
《新華字典》的捐贈活動也得到眾多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積極響應。2010年12月,南寧市騁望地産有限公司向廣西民族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100萬元;2011年12月,貴州茅臺集團向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1575萬元,專項用於為西部貧困地區小學生配備《新華字典》平裝本150萬冊;新聞出版企業捐贈超過500萬元;中百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捐贈《新華字典》11萬冊……
各界慷慨解囊、捐贈大批《新華字典》的社會愛心大行動,一方面,充分體現了社會公眾心繫下一代、關心祖國文化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另一方面,也集中反映出社會公眾對正版字典缺乏、盜版字典氾濫現象的憂慮,以及對《新華字典》之於國民教育重要性的深刻共識。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常榮軍用宋慶齡先生生前的一句話説明瞭每個孩子擁有《新華字典》的重要性:“有些事情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兒童的培養是不能等待的。”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秘書長姜昆説:“道理無需多言。關心孩子,從一本《新華字典》開始。”
確保文化民生工程落到實處
“國家為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新華字典》,是一項惠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是政府注重義務教育,提高我國全民語言文化素質的重要舉措。”帶著這樣的使命感,2013年,在《新華字典》的採購中,大多數省份的教育廳和財政廳“及時高效,嚴謹規範,監管有力”組織了招標採購工作。
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前提下,各省相關人員全力以赴、保質保量,確保《新華字典》及時足量供應到位,確保這一文化民生工程落到實處。
在時間緊、配送分散、週期長、發行成本高的情況下,各省新華書店在《新華字典》文化惠民政策公佈之初,就憑著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行動,在溝通資訊和促進項目啟動方面發揮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計成本,把免費《新華字典》的配發工作當成政治任務來完成”。如上海、青海、天津、山東、安徽、江西、江蘇、寧夏、遼寧、山西、內蒙古、陜西、北京、廣西、福建、吉林等省(區、市)啟動早,操作規範,配發完成早,就得益於當地省級新華書店(各省新華發行集團)的積極努力。一些省店還主動和商務印書館共同探索出分年級階段性配發的妥善方案。例如,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在與商務印書館洽談前期,就對本省學生數量和字典精確需求量進行了摸底,從而為商務印書館的生産安排提供了重要參考。這也保證了截至2013年6月21日,江蘇省農村地區中小學一至九年級約490萬在校生都領到了政府免費提供的《新華字典》。
“《新華字典》的印製工作,是對全國印製單位生産能力的一次挑戰和檢驗。”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于殿利説,這次1億多冊《新華字典》印刷也是一個奇跡。他告訴記者,為加快生産《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曾對西部某省的印刷廠進行考察,但由於《新華字典》對裝訂網線及膠線的要求十分嚴格,而當地印刷廠的技術相對較為落後,全省沒有一個工廠能夠承接生産任務;東南地區一家大型的印刷廠信心十足,簽訂合同時承諾對本省需求數量能夠全部按期滿足。但是在《新華字典》樣品製作階段,多次未能達到品質標準,在商務印書館印製部門的支援和幫助下,最終達到了印刷標準,但已不能達到最初承諾的生産進度。最終,商務印書館通過協調外地印廠印數支援該省,才實現按期供貨。這家印刷廠的廠長説:“以前我們覺得自己是省內最好的印刷廠,設備最先進。這次印製《新華字典》,才發現自己在工藝和效率上都還有很大的差距。這給了我們一次重新認識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機會。”
與此同時,以“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為使命的商務印書館,為貫徹落實兩部委和原新聞出版總署文件精神,克服生産和發行方面面臨的巨大壓力,匯集了全館最精幹的力量,爭分奪秒、投入到高強度的項目工作中。
“在財政部、教育部下發文件之初,熟悉出版業的人們就都意識到,保證按時印製供貨是最大的難題。”于殿利説,由於《新華字典》是64開精裝書,有特殊的工藝要求和嚴格的生産流程。“全國有能力承印的廠家不過數十家,要在短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供應任務,幾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告訴記者,商務印書館出版部的員工在承擔這一生産任務後,就基本沒有了休息日。在短時間內,幾乎調動了全國所有的精裝聯動線,並和幾十家擁有精裝聯動生産線的印廠簽訂了生産協議。
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為保證品質,即便是在緊張的生産工作中,工藝和用紙都堅持了高標準。商務印書館還打破長期以來的行業慣例,突破“印刷量越大工價越低”的規律,向印廠按照印刷量支付階梯式上升的工價,以保證工廠生産的積極性。同時為幫助各省儘快啟動《新華字典》採購流程,發行部門主動在第一時間聯繫全國各省的新華書店,授權代理《新華字典》的發行工作。正是在強烈使命感的驅動下,商務印書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保證了與各個環節的順暢對接,保證了《新華字典》的按時保質供應。
墊穩一塊文化基石
正當舉國上下為這一文化惠民政策積極行動時,卻有少數人、少數機構動起了歪心思,把這一工程視作利益蛋糕,千方百計從中牟取個人或小集團利益。
2013年4月9日,《光明日報》對雲南地區出現用政府專項資金購買盜版《新華字典》的現象進行了報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之後,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和《今日説法》欄目也予以深度報道。2013年5月5日,中央電視臺《每週品質報告》報道,某省為300多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的字典的差錯率不僅超過國家標準規定的近20倍,甚至出現了很多常識性錯誤,屬於應當被銷毀的圖書。
5月8日,教育部通過中央電視臺和人民網,對部分地區出現為農村中小學生提供的《新華字典》存在盜版等問題,專門作出了回應。教育部介紹,為解決農村中小學字典匱乏問題,根據中央有關領導指示精神,財政部、教育部于2012年起將《新華字典》納入了國家免費提供教科書範疇。教育部明確要求各地必須嚴格執行兩部委的有關規定,不得損害學生的切身利益,更不得通過免費教科書從學生身上“揩油”。一旦發現違紀違法的問題,應該堅決追查到底,決不姑息。此後,被報道省份按照國家政策為學生配備正版《新華字典》。
事實上,自1953年出版以來,《新華字典》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塊基石。《新華字典》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文化成就的積澱,融入了幾代人的成長記憶,影響著億萬群眾的語言生活。一本字典不僅可以承擔文化普及和教育的使命,而且在新的歷史時期,它已經成為事關民生的焦點。金克木先生回憶《新華字典》的編纂時説,中國的未來繫於兒童,危險在於文盲和無知,語言文字是普及教育的工具,字典是語言文字的工具,“談論字典等於談論中國的前途”。有評論認為,不能從一己私利出發干擾國家文化惠民政策的落實,將文化惠民工程視為逐利的機會,這完全是無是非觀和大局觀的表現。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會帶來逐利亂局,更會嚴重損害廣大學生的切身權益。
2012年世界讀書日,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岩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沒有《新華字典》,我走不進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化,它的博大精深,讓我從文化意義上開始一步步成為真正的中國人。《新華字典》對我來説太重要了!
2013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用親身經歷,激勵青年練就過硬本領,他説:“我到農村插隊後,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我並不覺得在農村7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現在條件這麼好,大家更要把學習、把自身的本領搞好。”
一本小小的字典,一定會給孩子插上放飛夢想的翅膀,改變他們的一生,也將改變中國的未來。記者 王坤寧 李婧璇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