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麥家:《解密》是我人生的磨刀石

時間:2014年02月27日 13:19 來源:新民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批西方傳媒對同一位中國主流小説家奉上大篇幅的溢美之詞,這是從未有過的稀奇現象。昨晚,麥家在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電話專訪,談起這本備受西方媒體讚譽的成名作《解密》,麥家道:“它是我人生的磨刀石。”

  機緣巧合譯者翻譯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葛浩文、陳安娜等翻譯功不可沒。麥家此番一炮而紅,卻與譯者在機場書店的偶遇《解密》有關。

  麥家透露,自己與這位長于中東、留學康橋、精通七國語言的英文翻譯從不相識。聽版權代理人介紹,這位神秘的譯者在2008年奧運會時到了北京,離京時飛機延誤了3小時,他就在機場書店挑選了一本中文小説消磨時間。於是,《解密》就幸運地遇見伯樂。譯者完全被吸引了,讀完後立馬聯繫了麥家的版權代理人。

  如今回想,這是一次懸之又懸的擦肩,如果那裏沒有書店,如果飛機沒有延誤……《解密》至少不會在當下“點燃”西方評論界。正如麥家所言,《解密》就是通過一次簡單的機場偶遇,以及誰都無法預料的斯諾登事件,走入西方評論界的視野。“這本書今天能在西方出版,是一份晚來的禮物。這事有喜有憂,中國當代作家在海外影響力很弱,《解密》如能走紅,我的寫作是一部分因素,其餘還是要靠運氣。”

  麥家澄清,不是某些人猜想的那樣,通過作協等官方機構、通過圖書展會或版權代理的公關包裝推向海外的。“人生實在充滿了巧合。”

  重磅推出 定制宣傳策略

  《紐約時報》提到,“斯諾登新聞事件發生後,美國情報部門對全世界大規模實施監視、偵聽這一聳人聽聞的事件公之於眾後,人們對麥家的作品頓時又有了新的認識和感受,其現實意義不容置疑。”

  麥家認為,借用斯諾登事件是一種推廣策略,不過這個類比確實貼切。斯諾登的隱秘職業在各個國家存在,讓麥家的小説有了現實性。曾有中國評論家認為,麥家作品是虛構的傳奇,“我當時無法反駁他,但我心裏最清楚,這樣的生活其實就在身邊,容金珍(《解密》主人公)和斯諾登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此番為麥家操刀的是聲名赫赫的美國FSG出版社。這家成立於1946年的出版社以出版高品質的小説著稱,官網顯示,其出版的文學作品裏有22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著作,大牌作者包括赫爾曼·黑塞、TS艾略特、索爾仁尼琴、聶魯達、戈爾丁、略薩等等。去年5月斯諾登事件發酵後,《解密》樣書在當年6月遞送到了世界各地知名的書評人手中,並定下今年3月18日上市。將近8個月的上市準備期,是超級重點書才能享受的“待遇”,《解密》沒有叫出版社和麥家失望,在半年多的時段裏,從西方主流文化圈內爆發出如潮好評。

  去年9月,FSG出版社派遣了攝製組從紐約飛到中國杭州,和麥家一起用了整整一個星期,花了數十萬美元為《解密》量身定制預告片。目前,FSG出版社已經為麥家定下行程,從今年5月起“週游列國”,頻繁露面《解密》的國外宣傳活動。

  英國版《解密》的出版方企鵝出版社的經典書係總監艾利克斯説:“麥家先生顛覆了我們對中國作家的傳統印象,我們沒想到中國也有這樣的作家,他寫作的題材和價值是世界性的。”

  麥家説:“因為有很多西方書評人不敢相信,這是一部來自中國的作品,他們印象裏的中國文學,就是落後鄉村、扭曲性愛或者政治迫害,我用作品告訴他們,中國文學還有各種形態。他們對中國當代的文學創作太不了解了。”

  感謝上海的文學伯樂

  麥家回憶,2002年上海《文學報》為小説《解密》召開了作品討論會。諸多著名評論家到場了,從此麥家在文學圈內聲名鵲起。“上海的評論界眼光是精準,他們在最初給了我幫助,他們是我的伯樂。”麥家回憶道。

  據悉,美國出版社FSG已將《暗算》和《解密》同時簽下。根據代理人傳來的消息,《解密》還將被翻譯成為17種語言,《暗算》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在西方小説市場重磅推出。獲得了這輪的如潮好評後,麥家自言處變不驚,西方的出版社卻坐不住了,向麥家的其餘作品《風聲》《風語》等遞送橄欖枝。

  “我對《解密》情有獨鍾,它幾乎是我青春的全部,我命運的一部分。是我本色的苦樂,也是我不滅的記憶。”這是2002年《解密》首次出版時麥家在後記中的感言。

  《解密》之於麥家太過重要了。麥家説,這種重要不指大名和大利,而是《解密》陪他走過了10年人生。《解密》的寫作塑造了麥家,鍛鍊了麥家。“我無數次想要放棄掉,也被人退稿和蔑視,恰恰在這種過程中,我得到了鍛鍊。如今面對挫折和讚譽,方能坦然面對。《解密》是我人生的磨刀石。”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