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評近代中國的"反智主義":從推崇勞動人民開始

時間:2014年02月26日 09:13 來源:濟南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共識網發表文章説,中國自古就有蔑視知識的傳統。“反智”的氛圍一直瀰漫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反智論”並非中國本土詞彙,而是譯自英文anti-intellectualism,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自古就存在。

  “反智論”分為兩個相互關聯的部分,一是對“智性”本身的憎恨和懷疑,認為智性以及由智性而來的知識、學問對人生有害而無益,抱有這種態度的人叫做反智性論者;另一方面是對代表智性的知識分子錶現出輕蔑以至敵視,凡是採取這種態度的人,被稱為反知識分子。古代中國“反智論”代表是法家與道家。

  道家主張愚民術,法家公開“焚書”。老子認為,人民一旦有了充分的知識就無法控制了,所以他公開主張愚民。從老子思想中演化出來的黃老學派,與法家思想交融,深化了“反智”思想。老子的“反智”思想只是抽象的觀念,而法家則將“反智”貫徹到現實政治中,“焚書”便是法家“反智”政治思想的歸宿。法家對知識階層的摧殘與壓制達到了極致。而儒學法家化:讀書人也自我貶低。如龔自珍、鄭板橋等知識階層人士,在言論中排他性地抬高“農民”的地位,極度貶低“士人”的地位,竟然有“負心多是讀書人,農夫才是第一等”這樣的詩句。

  晚清以來,中國從閉關到開放,逐漸融入世界。傳統文化中的“反智主義”思想,在新的思想文化環境下開始演變。從劉師培到瞿秋白,他們的思想演變顯示了中國“反智主義”從傳統向現代過渡的歷史軌跡。近代的“反智”思想與俄國民粹主義中的“反智主義”相結合,形成了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式民粹主義。核心思想是推崇體力勞動,主張人人從事勞動,輕視腦力勞動。如瞿秋白《知識是贓物》的理論來源是普魯東的“所有權就是盜竊”等觀點,明顯是受無政府主義的影響。

  近代中國的“反智主義”從推崇勞動人民開始,以貶抑知識分子而告終,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這種“反智”的思想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更有獨特時代的烙印,與民粹主義難分難解,最終陷入民粹的洪流中。近代民粹主義中的“反智主義”隨著近代革命的推進而不斷得到強化,最終形成了左右一個時代的主流意識,給近代以來的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以“反智”為特色的近代民粹主義幾乎摧毀了中國傳統的精英文化,經過一場場運動與革命的洗禮,中國的精英文化出現斷層。

  學者汪敬虞認為,傳統“反智主義”對“士人”階層的貶低,使得“士人”階層喪失了獨立人格,不得不走向依附體制的道路。近代民粹主義下的“反智主義”將知識分子劃為社會最底層,即所謂的“臭老九”。這種行為使中國知識分子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集體失語,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知識分子階層的整體墮落對當代學術文化的發展産生了致命的影響,形成了“大師之後再無大師”的文化格局。更為嚴重的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政府號召大家向農民學習,並要求“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略去特殊的政治考量不談,僅僅從事實評價的角度看,這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開創的向下學習風潮,不僅沒能解決中國城鄉的三大差別,反而造成了更為嚴重的知識斷層。農村的“廣闊天地”最終給一代人留下了永遠都無法抹去的傷痕。

  儘管農民具有諸多優良品德,但也不乏各種毛病,號召全體國民向下學習,根本無法提升國民素質。相反,在這個過程中,各類醜陋現象競相出現,知青們的農村印象並不佳。為了回城,大量知青開始“走後門”,給掌權者行賄。法國學者潘鳴嘯認為,正是這種向下學習的過程敗壞了中國的社會風氣,造成了很多人挂著“為民請命”、“為窮人代言”的羊頭,賣“錢權交易”、“政治腐敗”的狗肉。

  正視傳統和歷史,我們應該重視底層的傳統文化,更應該重視貴族文化和精英文化,人類應該向上學習,向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學習,高雅的東西不應該是被打擊的對象。用高雅的文化引導人,讓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與品位,讓生活有格調,向上學習而非向下看齊,轉變思維方式,這才是中國通往現代社會的必由之路。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