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盤點有關家風的書籍:《顏氏家訓》為中國家訓之祖

時間:2014年02月25日 13:40 來源:貴陽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我活了70歲,今年才頭一回聽見新聞媒體這樣理直氣壯地説家風。”著名作家、貴陽國學大講堂創辦人李寬定先生如是説。不久前,央視播出了特別節目《什麼是家風》,讓“家風”在馬年春天裏重新“刮”了起來。

  對此,李寬定先生有“一喜一憂”。喜的是,大眾開始重新重視“在中國數千年社會生活中,非常普遍而又非常具體、非常有約束力又非常有榮譽感的家風、家訓、家規”;憂的是,家風傳承中斷許久,“家風何處尋得?”

  能對這一問題給出回答的是古今中外優秀的“家風”創造者、捕捉者,他們寫就的各類家訓、家書、家史,是現世的我們捕捉“家風”最好的風囊。為此本報記者作了一個盤點。

  經典書籍深藏純正家風

  傳統中國,歷朝歷代不缺乏家風門風的典範,“一門三進士,五子四登科”的文化現象並不少見。為延續家風輝煌,由此也留下了如《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許多流傳後世的經典著作,成為後人修身、齊家的指南。

  1.《顏氏家訓》:中國家訓之祖

  作者:[北齊]顏之推/著

  簡介:《顏氏家訓》是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是作者關於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在傳統中國的家庭教育史上影響巨大,享有“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它集前代家訓之大成,在嚴肅的道德傳承和尊長期待中,包含了濃郁、細緻、深遠的人文關懷。

  點評:對顏之推及其《顏氏家訓》,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有高度評價。他説:“顏之推是當時南北兩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學者,經歷南北兩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歷史中的顏之推三經世變,身仕四朝,以一介儒生保持家業不墜,自有其獨到之處。他對立身處世的經驗之談,對後人也自有其借鑒意義。此外,《顏氏家訓》還反覆強調讀書上進的重要性,認為為學貴在真知,不可自欺欺人。這在“反智主義”、“學術垃圾”氾濫的當今社會,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2.《曾國藩家書》:“三不朽”人格的踐行範本

  作者:[清]曾國藩/著

  簡介:“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樂、習勞則神欽——此四條為余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像這樣一句説透一生的話,在《曾國藩家書》一書中比比皆是。該書彙編了曾國藩修身、治學、治家、為官、理財、交友、待人、養生等方面的百餘篇代表作品,堪稱“言為士則,行為世范”。

  點評:古人將“立德、立言、立功”稱為“三不朽”。著名學者何兆武先生在《上學記》裏曾寫道,中國歷史上真正能夠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二人:王陽明,曾國藩。知易行難,這兩人又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呢?王陽明的《傳習錄》從理論高度闡明瞭“知行合一”何以可能的問題,他的文治武功也讓後人感佩。但王陽明的“知”和“行”都不是常人所能知、所能為的,這使得他更像一個不可接近的光環。曾國藩則更像一個凡人,他的所有功德都是他克服凡人的缺點成為完人的結果——《曾國藩家書》就是他的經驗、心得之談。一般人按照他的經驗踐行,也能取得一番成就,真應了那句“人人皆可為堯舜”。故讀者讀來倍感親切。

  尋常百姓家風樸實

  名門望族、世家門第有深厚的家風,尋常的平民百姓也有自己的家風。“身正不怕影兒斜”“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舉頭三尺有神明”等等在百姓口中流傳的順口溜,本身就是最樸素的家風的體現。

  1.《吾家小史》:書寫一個百年家族的精神支柱

  作者:余秋雨/著

  簡介:余秋雨曾自述:“余氏家譜我看到過很多,每次翻閱,都能從密密麻麻的長輩姓名間看到他們在接連不斷的災難間逃奔、掙扎、奮鬥、苦熬的身影。這個清清朗朗地頂著一個‘人’字的姓氏,無法想像為什麼自己的一部部家譜全都變成了災難史。”作為余氏家譜中的一個小分支的《吾家小史》,余秋雨一家三代人在百年間也歷經苦難。

  點評:《吾家小史》是在《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兩本“記憶文學”的基礎上改寫而成。該書是文化名人余秋雨迄今最完整的家族回憶錄,展示了他作為老百姓的家風。

  2.《家世》:夾縫中的家風仍是教化之源

  作者:余世存/著

  簡介:《家世》從“家風家教之於當下”的視角撰寫了17個中國家族的傳奇經歷。每一家的家風家教自有特點,如:林同濟家要培養專門人才,以適應中國的現代化;宋耀如家是要出偉大人才;聶雲臺家有家庭會議……這些家族中既有顯赫大家,也有尋常百姓。讀《家世》最大的收穫,是能讓人聯想到自家、自身,以知道自己要傳承什麼。

  點評:“家風家教”的現狀很尷尬。一方面,在現代世界強大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面前,家庭教育幾乎是無足輕重的,使得現代人的品質大同小異,很少看出其背後的家族烙印;另一方面,我們從小被告之自己的一言一行體現的是自家的家風家教,“有爹生沒娘養”是人們對沒有家教者最刻薄的表達。在這夾縫中,余世存仍認為家風是教化的根源。他在書中追問讀者:在中國社會或著名或普通的家族面前,你是缺家教的嗎,你能總結出自己的家風家教嗎,你給社會或孩子提供了什麼樣的言傳身教……

  東、西方的家風互相融合

  講家風門第當然不只是傳統東方國度的專利。西方也有很多類似的書籍,如《摩根家書》、《哈佛家訓》等體現了西方文明思想。晚清以來西風東進、國人紛紛留洋,使得傳統的教訓、家書也在慢慢的發生變化,比如長輩在“教訓”子孫輩時體現了平等意識。

  1.《傅雷家書》:父子間的藝術“合奏曲”

  作者:傅敏/編

  簡介:《傅雷家書》是根據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書中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書寫的186封書信,其中最長的一封信有7000多字。傅家的家風,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以培養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

  點評:《傅雷家書》不是普通的家書,而是一本苦心孤詣的教子書。傅雷在給兒子傅聰的信裏這樣説:“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2.《親愛的安德烈》:母子間的成長“進行曲”

  作者:龍應臺/著

  簡介: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但龍應臺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臺“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衝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

  點評:繼承魯迅傳統,以批判國民精神、質問中國人為什麼不憤怒而為世人所知的龍應臺,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平和下來。因為她發現“十八歲的兒子,已經是一個我不認識的人。他在想什麼?他怎麼看事情?他在乎什麼,不在乎什麼?他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他為什麼這樣做那樣做,什麼使他尷尬什麼使他狂熱,我的價值觀和他的價值觀距離有多遠……我一無所知。”為解決自己的無知,她和孩子展開了對話。母子倆對階級、藝術等大問題都有深入的討論,更重要的是他們那種近乎平等的相處態度。這部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短評 家風在變,親情不變

  “我是你的父親,我不跟你説,沒有人會跟你説。”這是香港電臺知名主持人梁繼璋在給兒子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話。這封書信記錄著他經過慘痛失敗得來的體驗,因情深意切而在各大網路流傳。同這封書信一樣,公開流傳至今的家訓、家書在起初都是私人化的,只在親人間流傳,為的是一、讓子孫後代少走冤枉路,二、營造家庭成員間集體的精神信仰。這就是所謂的“家風”及其意義。

  在過去,“家風”通常和大家族和精英階層聯繫在一起,代表著一種高度。現而今,“家風”不再高高在上。首先,平民百姓也可通過書寫自己的小家史而折射大時代、闡釋一种家族精神,南方報業旗下的凱迪網倡導的“百姓家史”計劃就頗為成功;其次,傳統家訓往往是長輩高高在上教訓晚輩的姿態,內容也頗為教條;現在則漸變為平等對話的態度。時代在變家風也在變,唯有那份親情不變。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