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揚州,MY CITY”組照網路走紅 180張圖展揚州風情

時間:2014年02月25日 09:16 來源:揚州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揚州小夥拍攝眾裏尋她系列

  閱讀提示

  在同濟大學讀研究生的揚州小夥,利用回家的間隙拍攝家鄉的點滴景色,一組組精緻而美麗的照片,匯聚成了《揚州,MY CITY》。今年元宵情人節雙節,他又將眼中的“情人”——揚州,拍攝成片,組為“眾裏尋她千百度”系列,引發多地網友瘋狂關注,短短幾天被轉發數千次,閱讀量過萬。據悉,目前不少外出求學的年輕人,選擇用照片或電影等方式,記錄下自己對於家鄉的深情。

  引發關注

  180張照片記錄別樣揚州風情

  粉墻黛瓦的古城小巷,雕梁畫棟的園林經典……揚州的美在於那令人沉醉的古典韻味,近日,一組名為《揚州,MY CITY》的照片在網路走紅,像冊中的180張照片將揚州的古典美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時間引起眾多網友關注轉載。

  “青玉案·元夕——眾裏尋他千百度”,夜色中熙熙攘攘的東關街一眼無際,屋頂的燈珠猶如金色勾邊,為這一古街頻添幾分繁華。記者昨天看到,這一張如油畫般濃墨重彩的照片來自一組名為《揚州,MY CITY》的像冊,像冊中收錄了180張揚州的春夏秋冬。除了“濃粧艷抹”的東關街,還有“不施粉黛”的油菜花田。在這個像冊中,不僅有瘦西湖、個園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景點,老城區原態也在其中呈現,180張照片緊扣“古典”這個主題,像冊中的揚州宛如一個身穿旗袍的美女,一顰一笑都別有韻味。

  自上傳以後,該像冊在人人網上的點擊率已經破千,轉發率也不斷攀升。“雖然去過揚州,但是這個像冊中的揚州既熟悉又陌生,十分震撼。”一位網友如是留言。

  記者連線

  同濟求學,拍照表達對家鄉思念

  “根本沒有想到會去火一把,只是記錄下我眼裏的家鄉,常年在外,經常翻出來看看,也算是解除一些思念。”昨天下午,記者聯繫上拍攝《揚州,MY CITY》這組圖片的揚州小夥董高傑,得知自己的照片在網上被多人轉載,小董不好意思地説。

  據介紹,小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90後”,目前在上海同濟大學攻讀土木工程碩士,“平時就利用假期回家時間,不斷掃街,走走逛逛,再隨手拍拍。”

  “今年難得的元宵節和情人節雙節相碰,夜晚的揚州古城樓美麗極了。”回憶起元宵節當晚的拍攝,小董依舊非常興奮,“雙東街區人很多,夜晚的東關街,大紅古燈照耀,整條街上燈火通明,人潮涌動,有種古典與現代交融之美。”小董介紹,“當天城墻關閉,為了拍攝到整條街上車馬不息的感覺,我特意跑到墻東面,爬到墻上拍攝。”

  “回家看了這些照片,總覺得應當配上宋詞,這樣才更有一番味道。”小董説。

  回家後修圖,作圖,花了整整一晚的時間,“眾裏尋她”揚州系列出爐,“眾裏尋他千百度,我改成了她,因為我拍攝下的,是我自己眼中的‘情人’——揚州。”小董深情地説道。

  “揚州真的是很美!”“配上古詩詞,全部的韻味都凸顯出來了!”“我也很想回家去看看!”小董的“眾裏尋她”系列照片,不斷被網友轉發。

  拍攝講述

  城市農村,都是鏡頭下的風景

  “這個像冊的照片是2012年開始陸續上傳的。”小董介紹,2012年春天,他對攝影産生了興趣,“我自己買了一個尼康的最簡單的單眼,又買了點攝影的相關教材,就自己搗騰起來。”小董笑著説道,“無師自通”的他,一有空就在揚州走街串巷,拿著相機拍風景。小董説,拍完照片後,他陸續上傳在各大社交網站自己的主頁上。

  “我給這組照片起名為‘落英’,出自於陶淵明的‘落英繽紛’,何其美妙矣。”小董的《揚州,MY CITY》裏,一共有180張照片,夕陽下的富春茶樓、橋洞中的瘦西湖一角、滿是落紅花瓣的城市綠地……除了揚州的景點外,山水花木、城市農村,只要是家鄉每一樣特別的景色,都會在照片裏呈現。“每次一拍回來,都有好幾百張圖,每次在家細細做圖後,再傳這麼幾張上去,在外地不常回來,能夠抱著電腦和相機看看,也是表達著一種念想。”小董説。

  “我現在生活的地方,也有著不少的攝影愛好者,他們走街串巷,不過大都拍攝些上海或者南京的大都市照片。”小董表示,“在外地,他們看到的揚州本土照片並不多,而我從小就生活在揚州,準備一直拍攝下去,帶去不一樣的風采。”

  引發共鳴

  在外學子大多用照片記錄家鄉

  “我上大學的時候,也會拍攝一些家鄉的風景,那些像冊都會被大量轉發,不少人還會給我提建議或者一起探討。”昨天,同為攝影愛好者的小江説。

  “這些像冊的走紅或者對一些微電影和短片的熱衷,大多還是因為自己有著對於家鄉的特殊情感。”多數曾經和小董一樣,具有“家鄉城市情結”的年輕人説。據悉,目前很多在外學子大多都用各類形式記錄家鄉,“包括照片、電影、視頻、短片等,它們只是當下年輕人表達感情的一種載體,主要都反映了一种家的歸屬感,一種對於家鄉的感情。” 記者 薛舒文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