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深圳沙頭角魚燈舞傳人:在創新中傳承

時間:2014年02月24日 09: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社深圳2月23日電 題:深圳沙頭角魚燈舞傳人:在創新中傳承

  作者 鄭小紅 徐弘毅

  深圳沙頭角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它不僅有知名的中英街,還有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已有300多年曆史的魚燈舞。

  農曆新春,記者在沙頭角採訪,沙欄嚇村村長吳天其説,他最近想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把村裏的魚燈舞博物館建起來。雖然沙頭角魚燈舞已經在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但是作為魚燈舞省級傳承人的吳天其依然擔心這門舞蹈藝術後繼乏人。

  吳天其1958年出生,是沙頭角沙欄嚇村的老村民和這個村的村長。

  沙頭角魚燈舞目前是深圳僅有的6個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它起源於明末清初的沙欄嚇村,是當地漁民出於對美好生活的祈望,祈求媽祖女神保祐豐收而根據魚的習性,發揮豐富想像創作出來的一種舞蹈藝術表演形式,是當地人逢年過節、拜神祭祖、喜慶豐收的必備節目,經過沿襲流傳至今。然而,魚燈舞在文革期間受“破四舊”衝擊,遭遇了長達40年的沉寂。

  1999年,吳天其成為沙欄嚇村的村長後,當即發動村民對魚燈舞等當地的民間藝術進行挖掘和整理。2003年,在深圳市文化部門的支援下,村裏健在的三名老藝人吳觀球、邱煌生、吳亞九開始憑記憶傳授與魚燈舞相關的樂譜、舞步和扎魚工藝。

  同時,吳天其還特意跑到香港,尋回當時流失到香港的用於魚燈舞表演的銅鑼車,以及用於魚燈舞照明的清朝六臉燈和民國時期的用於魚燈舞伴奏的小鼓、大鈸等樂器。

  終於,2003年中秋節,沉寂了40多年的魚燈舞在中英街回歸廣場隆重上演。

  在中英街盡頭的一棟小樓裏,記者隨吳天其走進了一個擺放著各種魚燈的房間,吳天其説,他希望在這棟樓裏建一所魚燈舞博物館。

  吳天其説,建設魚燈舞博物館的設想目前仍然面臨著許多的困難,不但資金不足、相關的財政撥款難以到位,而且博物館的場地目前也仍需要多方協商解決。同時,魚燈舞的傳承問題,依然是吳天其心中一塊放不下的石頭。

  傳統的魚燈舞表演一般在村前空地或沙灘進行,由25條魚組成。魚燈舞的內容,為首先魚群按序排列出場,隨後“黃鱧角”出場,在魚群中上下穿梭追逐,表現魚群在海洋世界裏遭受到弱肉強食時的搏鬥情景,最終,魚群聯合起來趕跑了俗稱“霸王魚”的“黃鱧角”,恢復一個和平安寧的海洋世界。

  現在的“魚燈舞”改在舞臺表演,沿襲傳統由鑼、鼓、喳、嗩吶以及號角配樂,但經精簡後只有18條魚。

  魚燈舞一直以來都是由沙欄嚇村的村民擔任表演,由於一些舞魚燈的村民是香港居民,平日生活工作在香港,所以魚燈舞沒有嚴格的排練日程。吳天其對記者坦言,魚燈舞的傳統鑼鼓嗩吶配樂的確在當下顯得吸引力不足,能夠接受並喜愛這種表現形式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對魚燈舞這門傳統藝術傳承方式的不同態度,也成了老一輩傳承人和新一輩傳承人之間的分歧。今年75歲的吳觀球是沙欄嚇村的村民,是魚燈舞的第二代傳承人,也是魚燈舞的國家級傳承人,被人們尊稱為“球叔”。然而,在魚燈舞傳承的許多具體地方,吳天其覺得,球叔所堅持的一些傳統形式或許可以適當地改變,例如,吳天其認為魚燈舞的舞臺觀賞性和文化內涵可以加以改良提高。吳天其也在努力讓“師傅”理解他的想法。

  按照傳統,魚燈舞全部由男子錶演,由於沙欄嚇村的居民近些年逐漸外遷,留在村中的僅有63戶老老小小336人,想要從這些人中找到合適的魚燈舞男舞者非常不容易。

  2012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與深圳鹽田區非遺保護辦合作,建立了“非遺文化志願服務基地”。目前,吳觀球老人定期到深職院教授魚燈舞,培養學生傳承人。

  對於魚燈舞傳承人的標準,吳天其看重三點:要懂得魚燈舞的歷史,要掌握魚燈舞的技藝,最主要的,是要有意識把它傳承下去。(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