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春節前後,黨和國家領導人走訪基層看望各族各界群眾,備受網民關注;馬年春節是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後的第二個春節,公款吃喝、請客送禮現象已經大為收斂,“清明”春節的新氣象越來越鮮明。
此外,在這個春節,“馬上體”新春走紅,文字、照片等不同形式的“馬上體”祝福也在微博、微信上熱熱鬧鬧傳播開來;而“微信紅包”成為最熱門拜年方式,發紅包、搶紅包、討紅包成為新年新時尚。還有,“除夕福利爭議”“鞭炮放禁糾結”“H7N9疫情”等也成為百姓密切關注的事情。
熱詞一:“親民style”
新春佳節之際,黨和國家領導人走訪基層走訪群眾成為百姓關注的熱門話題。農曆馬年來臨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冒著嚴寒來到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看望慰問各族各界群眾。在冬季那達慕活動現場,習近平在為當地牧民祈福時,向全國各族人民、港澳臺同胞、全球華人華僑拜年,致以新春祝福。1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到陜西商洛、安康、西安考察慰問,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廣大幹部群眾致以新春祝福。
不難發現,近年來中央領導同志每年新春佳節都會與基層群眾一起度過,他們的足跡遍及河北、甘肅、陜西、貴州等地。有境外華文媒體指出,中國領導人頻頻下鄉、深入基層時受歡迎的程度,恰恰顯示出“親民style”永遠不褪流行。
熱詞二:“清明”春節
馬年春節是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後的第二個春節,由於公款吃喝現象已經大為減少,用公款購奢侈品送禮的歪風也得到了明顯遏制,這個春節顯現出的“清明”氣象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
這個春節,高檔消費場所以及奢侈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以前高高在上的茅臺酒甚至出現了“超低價”售賣的罕見現象,而與此同時,面向大眾、價格合理的“親民”市場卻紅火無比。有網民稱,沒有了公款奢侈消費的歪風邪氣,這個春節清風撲面、百姓歡顏,這是一種誰都歡迎的節日形象的回歸。
熱詞三:“除夕福利”爭議
由於今年除夕不再是法定假日,讓不少職場人士回家過年的腳步有些窘促,也成為網友吐槽焦點。部分專家曾表示,除夕“不上班”其實是種“隱性福利”,因為過年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提早下班甚至放假的現象很常見。然而事實上,不少公務員、國企員工卻因為嚴規在即,雖然很想除夕能與家人團聚,不得不堅守崗位至下班時間,這種“明上班暗放假”的隱性福利飽受爭議。
也正是由於今年除夕不放假,多地高速公路當天也不再實行免費優惠。許多網友失望表示,除夕是國人心目中重要的節日,免費通行能不能“多這一天”,讓更多返鄉者享受到福利同時,也分散其他交通客運壓力。
同樣受到爭議的除夕福利還有“年終獎”。一邊是“節儉令”下國企和政府機構年終獎“縮水”;另一邊,則是房産公司、網際網路新貴們大派年終福利,從金條到豪車,不一而足。如今年終獎已不僅是單純的物質獎勵,也是對員工一年辛勤工作的肯定與激勵。收穫一份體面的年終獎成為眾多網民的新年期盼。
熱詞四:“馬上體”走紅
農曆馬年來臨,在網友的創意之下,“馬上體”成為新春拜年中傳播最快、認知度最高的新年吉祥符號。“馬上有X”的系列文字、圖片、視頻也在微博、微信圈等各個社交渠道熱鬧傳播開來。如在馬身上堆很多錢,便象徵著馬上有錢,馬年越來越旺。
有聲音則認為滿螢幕的“馬上體”反映了這個時代特有的焦慮情緒。其實無須如此過度解讀,“馬上體”不過只是一種祝福的形式,反映的是百姓幽默樂觀的調侃方式。大家都明白,這些看起來很美的“馬上”願望需要靠勞動和汗水去實現。
熱詞五:微信搶“紅包”
“你搶到多少紅包。”已經成為這個馬年春節友人之間的時髦問候。這個由騰訊微信推出的“拜年”服務,在新年伊始引發社交工具上發紅包、搶紅包、討要紅包的狂歡盛宴。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從除夕開始,截至大年初一16時,參與搶微信紅包的用戶數便已超過500萬戶,總計搶紅包7500萬次以上。領取到的紅包總計超過2000萬個,平均每分鐘領取的紅包達到9412個。
在成年人看來,雖然搶到的紅包金額不高,有的甚至不足1元,但這種新鮮有趣的拜年方式十分有吸引力。然而漫天飛舞的電子紅包已經悄無聲息地撬開了儲戶的錢包,讓不少金融機構直冒冷汗,紛紛效倣,以紅包的名義推出了“禮品紅包”、“二維碼紅包”等新型産品。
熱詞六:鞭炮放禁糾結
“爆竹聲聲辭舊歲”。燃放爆竹是中國流傳久遠的習俗,寄託著百姓辭舊迎新、祈福辟邪的美好心願。可今年以來,霧霾鎖城現象頻現,尤其是春節前夕,一場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的霧霾,不同程度地影響到多個省份。對此,北京、太原、武漢等空氣污染較重城市,都明確限定了春節期間煙花爆竹燃放時間和區域。部分市民出於對空氣污染的擔憂也逐漸選擇電子鞭炮代替煙花爆竹。
然而,也有一些城市隨著除夕夜的降臨,煙花爆竹依然此起彼伏地響起,甚至有網友吐槽除夕夜時城區大氣污染嚴重,能見度不足50米。一邊是昭顯喜慶節日氣氛的傳統民俗,一邊是不停“爆表”的PM2.5指數。完全禁放,不符合中國傳統習俗,但有必要明確限制燃放時間、地點和爆竹種類,以減少燃放量,畢竟霧霾天氣正在倒逼我們逐漸改變煙花燃放習俗。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