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獲悉,賈平凹的《泉》在近日揭曉的第十一屆全國微型小説(小小説)年度評選中獲一等獎。
全國微型小説(小小説)年度評選活動由中國微型小説學會、鎮江市委宣傳部、鎮江市文聯主辦,此前已連續舉辦了十屆。賈平凹是文壇的高産作家也是獲獎大戶,他不僅囊括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還數十次獲海內外各類大獎。這次斬獲全國微型小説(小小説)年度獎,無疑會使賈平凹作品類型更加多元化。
昨日,在查閱賈平凹研究數據庫後,賈平凹文化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立志告訴記者:“《泉》最初發表在1980年《安徽文學》雜誌,當時是以小説體裁發的。後來,不僅多家出版社都把《泉》列為散文了,甚至還被當成散文範文,入選到2008年江蘇無錫市中考語文卷的閱讀理解題。”王立志打趣道:“這次《泉》獲小小説獎,算是還原了‘真面目’!”
同一作品為什麼會被貼上兩個體裁的標簽呢?知名青年作家蕭跡告訴記者,小説和散文的界限正呈現出一種相互學習、相互融合的態勢。當下,不少寫作者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模糊文體的創作。這導致我們在面對一篇具體文章時,很難斷定它到底是小説還是散文,?比如,史鐵生的散文名篇《我與地壇》最初發表時,就是以小説的面目發表在《上海文學》的。他認為,這類作品的出現,在瓦解人們對文體的傳統認識的同時,也標誌著“文學進入了一個以內容而不是形式論英雄的時代”。(記者 章學鋒)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