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傳統苗族技藝面臨失傳 掌握者多已經五六十歲

時間:2014年01月20日 09:13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蠟染勾畫

  莫厭學用電子設備輔助調音

  楊光賓在合成銀飾的組件

  堅持從事蠟染的楊二郎

  貴州苗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有很多。2006年,貴州雷山苗族銀飾鍛制技藝、雷山苗族蘆笙製作技藝和丹寨苗族蠟染製作技藝,被共同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查到這三項技藝的資料後,我便決定前去探訪那些堅守傳統的傳承人。

  楊光賓是貴州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出生在雷山控拜村的一個銀匠世家。楊光賓在砧板上敲敲打打了30多年,一方面從傳統的銀飾製作技巧中吸取營養,另一方面不斷創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獨特技藝,對熔煉、鍛制、拉絲、焊接、鑒刻、編結、洗滌等三十多道工序都能把握到位。一隻紐扣大小的吊墜,他通過鍛打、拉絲、編結、焊接製作成雙面鏤空的銅鼓造型,極為精緻;一塊銀錠經他的手反覆錘打,可以變得細如髮絲,再編製成一隻振翅欲飛的蝴蝶,精湛的技藝可見一斑。

  “蘆笙由竹管、笙鬥、簧片三部分組成,分為長蘆笙和短蘆笙,蘆笙的管長從幾寸到一丈多。長管蘆笙音色低沉,悽婉悠揚,用於婚喪喜事、祭祀及重大節日慶典活動的領奏、齊奏;短蘆笙音高清脆,一般為多人集體吹奏。”在雷山一個吊腳樓內,我見到了莫厭學,他是排卡蘆笙村人,自小隨父輩做蘆笙,已逾50年。莫家作坊裏,莫老太金元香與兒媳婦加工竹管,小兒子莫小寶做笙鬥,大兒子跑外銷,莫師傅負責關鍵技術——簧片工藝、定音、調試。

  在他家裏,國內外訂購的電話響個不停,莫厭學只能邊製作蘆笙邊與客戶交流。一個上午,就有了21份訂單,莫厭學一家老少8個人忙個不停。據莫家人説,他們每人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不過,由於村裏許多人外出打工,莫厭學擔心傳承無人,“現在會吹蘆笙的往往是五六十歲的人啦!”

  離開雷山,我又到了丹寨,這裡的蠟染技藝聞名天下。苗族姑娘從幾歲開始和母親學習蠟染,十五六歲時就已練就一手嫺熟的技藝。在眾多的藝人中,楊二郎引起了我的注意。十年前,她在上山砍柴途中不慎失去了右臂,但為了給在昆明上大學的兒子掙學費,楊二郎堅持從事蠟染技藝。她家中的兩個女兒,也都傳承著家業。2009年,安徽客商寧曼麗來到這裡,將楊二郎的作品帶到了美國,讓傳統的苗族工藝走入了國際市場。

  近年來,固守大山的農家藝人們紛紛“出山”,第一次見識了火車、電腦、摩天樓,創意被激發,有了更豐富奇特的圖案構思。文化交流讓苗族的非遺傳承人不再“養在深閨人未識”,他們的堅守如今看到了新的曙光。(張 浩 撰文/攝影)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