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掃墓祭祀豈能一“代”了之
新華網 黃玥
在網際網路風潮的帶動下,任何行業、行為都能披上“網際網路+”的外衣,清明節掃墓祭祀也不例外。
一段時間以來,“代客掃墓”“代客哭墳”等專有名詞進入公眾視野。不少商家通過網上開店提供“代客掃墓”的服務,用直播祭祀、拍照為證、鞠躬頌詞行為,向購買服務者收取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費用。
傳統肅穆的清明祭祀,通過網際網路開拓渠道,招攬生意,可以理解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創業新思維。然而,通過網際網路讓別人代勞祭祀,卻是將標致的“網路祭祀”劍走偏鋒。
何為“網路祭祀”,是老百姓通過登錄“天堂網”“中國清明網”等正規祭祀網站,為過世的親人點上虛擬的蠟燭,擺上虛擬的鮮花,留下一段思念的話,輕點滑鼠表達對親人的懷念。
燒紙錢、獻祭品、放鞭炮……傳統祭祀方式帶來的負面效應,讓環保、便利、虔誠的“網路祭祀”應運而生。作為傳統祭祀方式的繼承和延伸,它與環保同步、和文明合拍,實現綠色追思和低碳祭祀的初衷。
然而與“網路祭祀”的較強示範傳承作用不同,“代客掃墓”看似“與時俱進”,實則是對網際網路創新的誤讀。有專家分析,之所以會出現“代客掃墓”的服務,是商家追逐利潤的嘗試。而有人主動訂購此服務,是對清明節祭祀文化的理念偏差,也有對新鮮事物的獵奇心理,以及擺譜比闊的面子觀念。
歷史流傳下來的,被老百姓清晰記住的是清明掃墓祭祀的傳統。這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被民間紛紛效倣,流傳至今,便是對革命先輩的緬懷,對過世親人的尊重與哀思。
“死亡不是生命終點,忘記才是生命終結。心誠,在哪都能祭奠。”一句話闡明祭祀不在乎形式,不在乎場地,只要虔誠,就是對傳統孝道的堅守,是一種無形卻有力的精神祭奠。
古往今來,祭祀的載體在變,天壇太廟等不一而足。而祭祀的主體向來是需要寄託哀思和孝道的你我。網路祭祀,依舊是你我帶著心,向親人、逝者表達思念之情。
網際網路經濟下,“代”式服務四處開花。它打著創意的旗幟,背離著寄託哀思的真心,是明碼標價的商業交換,無異於一場表演。但是,哀思、孝道卻不能一“代”了之。
清明時分,抑或是親人的祭祀日,心懷哀思,窗前眺望,回憶下親人的音容笑貌,默念逝者的盼福,也好過於“代”辦的祭祀吧。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