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曹可凡自傳《人生AB面》:高考落榜復讀 但焉知非福?

2016年11月01日 13:58:00  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上海著名主持人曹可凡其實已經是個“老作家”了,但出自傳還是第一次。曹可凡的自傳《人生AB面》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上海著名主持人曹可凡其實已經是個“老作家”了,但出自傳還是第一次。曹可凡的自傳《人生AB面》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1997年,曹可凡就出了第一本書《節目主持人語言藝術》,以自己十年的主持經驗寫“如何主持”,這幾年來,以《可凡傾聽》節目出的系列訪談實錄書籍也不在少數。

  去年,他寫了與本行無關的“家事”,就是一部家族史《蠡園驚夢》。寫自己家族120年來的變遷。其中最重要的故事,是曹可凡的曾外祖父王堯臣和其弟王禹卿,白手入滬,成為當時滬上“麵粉大王”榮氏企業的股東。

  在曹可凡看來,寫家族史是一種責任,也是一個自省的過程,他戲稱,“白岩松説,他看完整個書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前覺得曹可凡挺牛的,後來覺得他是他們家最沒出息的人,他們家祖上全都混得比他好。”

  家族史從籌備到寫作花了整整4年,查閱無數資料,曹可凡卻並不覺得辛苦,寫成了這本書“也就放下了20多年來的心願”。

  今年,進入主持這一行已差不多30年的曹可凡覺得,也是時候出一本自己的傳記,梳理一下自己的人生軌跡了,於是有了這本自傳《人生AB面》。

  10月30日,曹可凡攜《人生AB面》參加了上海書城的新書首發式。

《人生AB面》上海書城的新書首發式現場。

  《人生AB面》上海書城的新書首發式現場。

  復讀一年卻搭上了大學生主持人大賽末班車

  《人生AB面》的書名來自白岩松對曹可凡的評價。據曹可凡講,是説自己身上既有文化的一面,又有娛樂的一面。

  的確,主持過上海最早的遊戲類綜藝《快樂大轉盤》、主持過人氣選秀節目《加油好男兒》;而在文化方面,他透露2004年籌備開播談話類節目《可凡傾聽》,就是有感於文化大師日漸辭世,覺得有必要做一檔這樣的節目留下他們的所思所想。

  主持之外的人生,也是有AB面的。很多人不知道曹可凡大學學的是醫學專業,讀了本科和研究生,又做了幾年老師,最後才下決心徹底轉行,專職做自己喜歡的主持行業。

  曹可凡總結自己的前半生,認為基本上是順遂的,但也有波折。高中他就顯露出了數學不好的缺點,加之從小喜歡文學、藝術,他起了轉而學習文科的念頭。但從事化學方面工作的父親卻有當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點,認為學文科沒必要上大學,強烈堅持他繼續學習理科。

  成績不好加上體檢出了波折,曹可凡第一次高考經歷以名落孫山收場。在父親堅持下,他選擇復讀了一年,第二年終於考進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從 1982 年到 1991 年,從本科生到研究生,曹可凡在二醫大一讀就是 9 年。

  “正是因為我復讀了一年,直到 1982 年才考上大學,我才有可能以‘大學五年級學生’的身份搭上上海電視臺 1987 年舉行的大學生主持人大賽的‘末班車’,並從中脫穎而出,一步一步走上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崗位。”回想當初的落榜,曹可凡覺得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人生AB面》上海書城的新書首發式,曹可凡簽售現場。

  《人生AB面》上海書城的新書首發式,曹可凡簽售現場。

  在大學與“主持”結緣

  大學五年級時,曹可凡代表“二醫大”參加了一次大型的朗誦比賽—— 上海市第二屆“我愛祖國語言美”朗誦大賽,獲得了第二名。學校眾多文藝、主持活動也讓他覺得自己長久以來的興趣愛好有了用武之地,到了後來,凡是學校的大型活動一定是交給他來主持,可以説是當仁不讓的“首席主持”。

  1987年,曹可凡快要升6年級時,突然收到了校領導遞來的一張“大學生主持人大賽”表名錶。

  這次“大學生主持人大賽”徹底改變了曹可凡的人生。他獲得了比賽的第一名,賽後,按照計劃,比賽前十名的選手共同組成了一個“主持人團”,做了一檔叫做《我們大學生》的周播節目,在上海電視臺播出。

  這檔節目讓曹可凡從一個校園主持愛好者跨入了電視臺的門檻,不久以後,上海電視臺的一個“墊片”《詩與畫》欄目組找到了他。

  所謂“墊片”,就是電視臺在節目內容停播之後可以反覆播放的一些短片。當時限于條件,電視臺10點半停播,但節目無法精確控制在剛好10點半播完,於是“打烊”前需要一個可以迴圈播放的“墊片”。

  因為不是正式節目,電視臺的主持人不感興趣,節目組就看上了《我們大學生》節目組的曹可凡。

  這個節目讓曹可凡在上海電視臺的曝光率大大增加,主持邀約也不斷,畢業前,他已經是上海小有名氣的主持人了。

  1988年,面臨畢業的曹可凡在醫院實習了一陣,醫院繁重的工作讓他根本無法繼續兼職喜歡的主持行業。

  當時大學生一般會接受分配工作,很少有“轉行”這一説。考慮之後他選擇了一條“曲線救國”道路:考研。延長呆在學校的時間,同時兼職在上海電視臺做主持人。讀完研之後,第二醫科大學剛好有留校名額,曹可凡幸運地留在了學校,繼續利用業餘時間“客串”主持人。

  從1988年到1993年,曹可凡以這種編外身份陸陸續續主持了好多欄目。從《我們大學生》起步,借助《詩與話》逐漸入門,在開拓了文藝晚會主持這一全新領域之後,又參與主持了《大世界》、《大舞臺》 等在上海具有很高收視率的文藝類節目。

  1993 年,上海地區的第二個省級電視媒體上海東方電視臺成立了。曹可凡被邀請到東方電視臺做全職主持人。

  “説不動心那肯定是假的;可一想到在‘二醫大’十多年的付出,就這樣輕易放手同樣捨不得。”

  這時候,一直支援曹可凡的二醫大校長、他的導師王一飛給了他決心,王教授勸誡他説,如果留在學校,他會是一個優秀的學者,卻不可能成為頂級醫學家,“然而,如果你去做主持人,我相信你能取得比你在醫學界可能獲得的更大的成就。”

  受到鼓勵,曹可凡終於下決心離開學校,完成了從“醫學研究者”到“電視工作者”的角色轉變。

  做《可凡傾聽》是想記下老藝術家的“赤子之心”

  《快樂大轉盤》《加油好男兒》《舞林大會》……這些娛樂綜藝節目讓曹可凡成為滬上名主持,然而他自己最喜歡談的一檔節目還是《可凡傾聽》。

  《可凡傾聽》是一檔20分鐘左右的談話節目。曹可凡回憶,做《可凡傾聽》是因為自己喜歡和老先生呆在一起。2004年離世的文化大師特別多,其中不少都和他有一些交往。當他們離開世界的時候,曹可凡突然覺得有些懊喪,後悔為什麼不用電視手法把他們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次年,《可凡傾聽》誕生了。

  12年來,《可凡傾聽》採訪了很多老藝術家,其中不少已經離世。

  曹可凡覺得這些老藝術家內心恰恰都住著一個孩子,是有“赤子之心”的,這也是他和他們交往過程中收穫最多的東西。“赤子之心對做藝術的人來説是彌足珍貴的。當這種最珍貴最閃亮的東西丟失以後,藝術創作也就無以為繼了。”

  提到“赤子之心”這個詞給最多的是鋼琴家傅聰先生。他父親傅雷先生最願意講的一句話是,“赤子孤獨了會創造另一個世界。”

  曹可凡還記得傅聰給自己將做音樂“赤子之心“的重要性。傅聰有一段時間對一首莫扎特的樂曲做很多研究。有一天他在家裏練那首曲子,一個客人把他的演奏錄了下來放給他聽。

  “傅聰一聽很驚訝。他説這個曲子我研究了一輩子了,始終沒有找到音樂的內核。好像這次找到了。他就去找錄音棚去錄音,到錄音的那天卻怎麼彈都彈不回別人偷偷給他錄的那種感覺。後來他説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天練的時候心無旁鶩,自己把所有的身心投入進去。當有一天想把它錄成唱片的時候你就有功利心了:希望成為藝術家,希望人們記住自己。”曹可凡回憶,“所以他説可凡你記住,什麼是赤子之心,就是橋下的流水。過去了就過去了。”

  哪怕活100歲,還是覺得時間不夠用

  從醫學轉行主持,從晚會主持到做訪談節目、做真人秀,再到拍電影、出書……雖然總體順遂,但曹可凡給自己做了很多看起來“不容易”的選擇。

  讓自己“停不下來”,也是從老先生那裏得來的智慧。“我看到的很多老先生,一生都在勞作當中,他們到人生的最後一刻,真的沒有停止思考停止勞作。”

  他舉例説,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已經93歲高齡,最近在宜興呆了一個半月,其間就畫了120把紫砂壺。黃永玉甚至還在連載長篇小説《無愁河上的浪蕩漢子》,到截稿期前,每天從下午寫到第二天早上8點。

  “這些老人永遠在工作當中。永遠沒有説自己現在年紀大了,不工作了。我從20多歲就經常和老先生們在一起,也從來沒有覺得,我現在應該放下我所有的勞作去享受生活。人生苦短,哪怕活100歲,還是覺得時間不夠用。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就這麼浪費過去,起碼每一天要過得比較充實。希望每一天,自己都能往前挪很小的一步。”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