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中華名樓文化研討會在煙臺舉行(圖)

時間:2014年09月22日 09:1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華名樓文化研討會于20日至21日在山東省煙臺市舉行。(台灣網 梁行 攝)

  由國務院臺辦交流局指導,《兩岸關係》雜誌社、中華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黃河文化海峽兩岸交流協會共同主辦的中華名樓文化研討會,于20日至21日在山東省煙臺市舉行。(台灣網梁行 攝)

  台灣網9月20日煙臺消息 由國務院臺辦交流局指導,《兩岸關係》雜誌社、中華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黃河文化海峽兩岸交流協會共同主辦的中華名樓文化研討會,于20日至21日在山東省煙臺市舉行。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葉克冬,國務院臺辦新聞局巡視員兼副局長范麗青,《兩岸關係》雜誌社社長、總編輯汪舟,山東省臺辦主任張雪燕,煙臺市委副書記張永霞、臺灣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藍博洲出席研討會開幕式。

  葉克冬在致辭時表示,中華名樓名閣歷經千百年歲月滄桑,見證了歷史的沿革、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中華名樓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遺産。兩岸學者共同研討中華名樓文化,可以增進兩岸同胞的歷史文化認同,激發共同守護這份文化遺産,共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信念。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吸引更多臺灣青年學生來大陸訪問交流,到各地名樓參觀遊覽,沐浴中華文化的滋潤,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對中華文化的熱愛。青年是兩岸關係的未來,也是傳承中華文化的生力軍。希望兩岸青年攜手並肩,相親相愛,讓中華優秀文化薪火相傳,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張永霞表示,煙臺與臺灣兩地經貿合作、文化交流、人員往來等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兩地文化交流已創出品牌,煙臺作為北方媽祖文化中心,連續8年成功舉辦“海峽兩岸媽祖文化節暨媽祖文化研討會”,成為兩地同胞溝通骨肉情意的橋梁和紐帶。本次次研討會的舉行,對進一步弘揚中華名樓文化、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藍博洲指出在兩岸和平發展新的歷史階段,最重要的是如何喚醒新一代臺灣青年的中國情,所以要增加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增強臺灣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研討會上,來自臺灣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祥鐸、中國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會長吳克堅、臺南市政府文獻委員會委員鄭道聰、魯東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長、臺灣“一國兩制”研究會秘書長翁耀南、山東煙臺市蓬萊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朱龍先後進行了主題發言。

  曾祥鐸以《從中國名樓論中國歷史文化》為題,詳細介紹了中國五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蓬萊閣、滕王閣、臺灣赤崁樓,並從歷史的高度闡述了我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優勢。

  吳克堅表示名樓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滲透著中華民族建築文化的精髓,承載千百年曆史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名樓文化交流得益於兩岸關係的良好發展,開啟了兩岸文化交流的新窗口。

  朱龍沿著中華名樓的發展脈絡,以中華名樓與所在城市的關係為主線,探討了名樓與所在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並對當代中華名樓與所在城市之間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建議,以此尋求中華名樓與現代城市之間的和諧共贏。

  本次研討會以“弘揚中華名樓文化、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為主題,邀請兩岸中華傳統文化、古代建築研究、古跡遺留保護、名樓開發管理等領域專家學者和有關人士120余人參加,研討了中華名樓歷史文化內涵及其對促進兩岸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新形勢下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等議題。

  《兩岸關係》雜誌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為辦刊宗旨,報道中共中央、中國政府對臺方針政策及對兩岸關係一系列重大問題的主張與看法,報道大陸方面惠臺政策及對臺新聞發佈,報道兩岸協商進程,透視臺海局勢,解讀兩岸關係的熱點問題,全面反映兩岸經濟文化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台灣網記者梁行)

  中華名樓文化研討會20日上午在煙臺開幕,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葉克冬出席並致辭

  中華名樓文化研討會20日上午在煙臺開幕,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葉克冬出席並致辭。(台灣網梁行 攝)

煙臺市委副書記張永霞(台灣網 梁行 攝)

煙臺市委副書記張永霞(台灣網 梁行攝)

中國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會長吳克堅(台灣網 梁行 攝)

中國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會長吳克堅(台灣網梁行 攝)

臺灣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藍博洲(台灣網 梁行 攝)

臺灣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藍博洲(台灣網梁行 攝)

臺灣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祥鐸(台灣網 梁行 攝)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