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中國唯一"三宗同祭"鹽宗廟:同時供奉三位鹽業始祖

時間:2014年07月08日 08:35 來源:揚州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鹽宗廟

  修建時間:始建於同治十二年(1873)。

  遺産位置:位於揚州市區康山街20號,東、南臨揚州城區大運河。

  遺産價值:鹽宗廟由兩淮眾鹽商捐建,原有殿宇五進,廟後還有戲臺,作為祭祀夙沙氏、膠鬲、管仲等鹽業歷史上著名人物的祭祀場所,後改為祭祀曾國藩的祠堂。鹽宗廟充分證明了揚州鹽業在大運河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門廳、二廳、祠堂,前後不過三進,建築面積區區280余平方米——揚州鹽宗廟,現存揚州最小的鹽商遺跡,也並非世上唯一的“鹽宗廟”,然而,時至今日卻成為鹽商文化代表性的世界遺産。

  是什麼緣由讓揚州鹽宗廟擁有如此非凡的氣質,傲立於世界文化遺産之林?又是什麼氣質,讓揚州鹽宗廟積澱著如此的文化自信,樹立起現代揚州人的文化認同,更贏得世界申遺官員的芳心?

  古運河在揚州東南拐了一個大彎,揚州人習慣稱它為“大水灣”。從空中鳥瞰大水灣全景,我們發現它宛若一張微笑著的嘴,而鹽宗廟,與毗鄰的盧氏鹽商住宅,就像這張笑臉中兩顆閃閃亮的眼睛,深邃、寧靜而別具韻味。

  百年後鹽宗廟重現於世

  拉開鹽商遺跡大規模拯救工程

  石匠老李仔細地剔著曾公祠石額和磚雕縫裏的石灰,小心翼翼,生怕碰壞了一點點磚角。漸漸地,“鹽宗廟”三個楷書大字清晰起來。石額下邊磚雕圖案的正中,一朵花蕾含著一顆圓潤的鹽粒,也鮮亮地露了出來。

  “快來看啊,鹽宗廟還活著。”老李興奮地喊了起來。

  2006年的一天,揚州鹽宗廟在被“封存”百年之後,沐浴著早晨的陽光重新回到了人世間。它笑容可掬地打量著這個世界發生的巨變。

  史書記載,清同治十二年(1873),兩淮鹽商在南河下康山旁捐建鹽宗廟,由兩淮鹽運使方浚頤主持修建。後為感激兩江總督兼管兩淮鹽政曾國藩為廣大鹽商開通了長江鹽路,鹽宗廟于1874年改為“曾公祠”,鹽宗廟存世前後僅一年時間。“文革”期間,為了保護鹽宗廟,曾在原有磚雕、門額上涂上封泥。

  至今石匠老李還清楚地記得那一刻的喜悅,“當時這裡面還有一戶居民居住。聽他説,以前這裡是康山小學的學堂。”

  鹽宗廟的重新發現,開啟了揚州鹽商歷史遺跡大規模拯救保護工程。2007年,圍繞13項古城保護利用重點工程,總投入達2億元以上。“鹽宗廟建設,首當其衝。”名城公司申遺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系列工程為此後將“揚州鹽商歷史遺跡”作為我市申遺基本路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沉寂多年的南河下、康山街重新活躍起來。從西往東數,湖北會館、汪魯門、嶺南會館、平園、何園、小盤谷、二分明月樓、湖南會館以及最大的鹽商住宅盧紹緒宅第等,如一串串明珠散落在古運河岸邊,而這群豪門大宅的排頭兵,就是鹽宗廟。

  “古人有‘左社右祀’的習俗,也就是在住宅的東邊修祖宗廟,西邊築社稷廟,鹽宗廟正好是這群鹽商遺跡的最東頭。”揚州歷史名城研究會負責人邱正峰介紹説,中國的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行業神或祖師爺,鹽宗廟就成為鹽商們維繫情感,尋求歸宿最直接、最現實的一種寄託。

  鹽商住宅、鹽商會館、鹽宗廟,它們從三個方面向世人詮釋了揚州鹽商建築風格、生活方式及精神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滄桑歷史。然而,只有鹽宗廟,對於當時富甲一方的揚州鹽商來説,無論他們來自何處,家在何方,這裡,是他們心靈共同的故鄉。

  全國鹽宗廟僅三處

  揚州鹽宗廟唯一三宗同祭

  鹽宗廟建築至今有百年多歷史,屋面、墻體、構架古樸氣勢尚存。

  站在鹽宗廟門口,記者就能看見廟內供奉著三位歷史上與鹽有關的重要人物:夙沙氏、膠鬲、管仲,他們被尊為“鹽宗”。背景畫面為波濤洶湧的海浪,氣勢恢宏,金碧輝煌。

  建立鹽宗廟,揚州並不是最早。1936年出版的《中國鹽政史》曾記載,“全國鹽宗廟,僅自貢、揚州、泰州三處。”但同時供奉三位鹽業始祖,僅此揚州鹽宗廟。

  據介紹,夙沙氏是最早煮海鹽的始祖;膠鬲是最早的鹽商;管仲是最早的鹽官。而記者感興趣的是,三位鹽業始祖似乎都出自山東半島,卻在揚州紮下了“根”。

  2007年4月6日,鹽宗廟迎來了夙沙氏、膠鬲、管仲三位鹽業始祖新的雕像,雕像每尊重約3噸、高約2米,神態栩栩如生。邱正峰告訴記者,這3尊雕像由河北的能工巧匠用當地的漢白玉,歷時兩月打造而成。

  在鹽宗廟祠堂,記者注意到,祠堂屋頂大梁、山板上繪有大量的彩繪,彩繪圖案多是花卉、山石、動物和昆蟲。

  “鹽宗廟彩繪用色以青、藍、紅、綠、白為主,是典型的北方風格的清式彩繪,如此大面積的清式彩繪完好地出現在古建築遺存中,在揚州還是第一次。”名城公司申遺相關負責人介紹説,揚州地處南方,因多雨潮濕,建築裝飾多以木雕為主,鮮見彩繪這種表達形式。

  為什麼北方的工藝出現在這裡?

  或是工匠為北方人?或是這乃當時流行風?史料上無人作答。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當時揚州城聚集了全國四面八方的人。他們因鹽業生産、運輸、消費、服務而走到一起,每個外地人在揚州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存在價值,因此而造就了鹽商文化的繁榮。”名城公司申遺相關負責人如是認為。

  開放的思想、包容的胸懷……或許這正是鹽宗廟留給世人的感動。一進一齣,遊覽一圈鹽宗廟也就短短幾分鐘時間,但記者的思絮已穿越百年。

  運河文化鹽文化有機融合

  鹽宗廟佐證漕運和鹽業繁榮

  悠悠的古運河在揚州城東南角拐了一個彎,這裡,水波粼粼,楊柳拂面。如今,這裡已是揚州1912歷史文化街區,書吧、酒吧、餐館、KTV林立,每到夜晚,燈火輝煌,把街區裝點得美不勝收。夜幕下,沐浴著運河上吹來的清風,沉默的鹽宗廟依然吸引著遊人紛紛駐足瀏覽,只為尋找著那段繁華往事。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揚州因為有了大運河水運的優勢,致使鹽運發展逐步達到歷史頂峰,並締造了這座城市的盛世繁華。鹽宗廟,作為揚州漕運、鹽業等産業繁榮的歷史佐證,充實和證明了揚州鹽業在大運河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鹽宗廟和盧氏住宅,這兩處遺産差點無緣大運河申遺。”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副主任姜師立回憶説。

  原來,鹽宗廟距大運河水岸有一定距離,地處運河遺産緩衝區邊界外,且與運河沒有開敞的空間直接聯繫。

  如何加強與運河間的溝通?大運河聯合申遺辦與名城公司創意性地提出,將原“水文化博物館”升級改造為“大運河文化展示館”。

  原水文化博物館處於鹽宗廟、盧氏住宅與大運河中間地段。整修之後,大運河文化展示館作為大運河文化展示的平臺,與鹽宗廟、盧氏鹽商住宅融為一體,整體展現了運河文化與鹽文化的有機融合。

  “在展示館的後門,我們特地新建了一個卷棚廊道。”名城公司申遺相關負責人説。而這一廊道延伸向後,出口正對鹽宗廟,宛如搭建了一個通往歷史的隧道。

  申遺,讓鹽宗廟演繹了新的傳奇,走進了現代人的視野,不僅鑒照過往,也拷問當下。

  “今天,我們如何讓四面八方的人才再次匯聚揚州,留在揚州,把揚州當作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的歸宿,或許這是我們申遺最大的意義所在。”名城公司申遺相關負責人如是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