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尋覓中國歷史的文化根基(海客話中國)

2022-06-17 12:5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溫德華(Undrakh)是蒙古國漢學家、翻譯家,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蒙古國立大學副教授。她不僅在中國歷史研究方面有較高造詣,同時還參與翻譯了《明史》《“一帶一路”:中國崛起的天下擔當》等書。

  近日,圍繞中蒙兩國歷史文化交流和翻譯中國典籍的體會,溫德華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問:您對中國的最初印像是怎樣的,求學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溫德華:我第一次到中國是2003年來參加培訓。我從小學中文,對中國有一定了解,但踏上中國的土地,身臨其境地浸潤在中國文化中,還是非常激動。到中國後,我如饑似渴地在圖書館閱讀中文書,課上、課下和中國朋友們聊天,最常聊的話題是中國歷史。出於濃厚的興趣,我立志投身到中國史研究中。

  研究中國歷史,第一關必須學好古代漢語,可古代漢語太難了!説實話,我多次想過放棄。但在老師和朋友們的鼓勵下,在興趣的引導下,我還是堅持了下來。第二關是專業學習。我喜歡秦皇漢武這些建功立業的帝王,也偏愛司馬遷等勇敢勤勉的文化巨擘。為了能更好地了解他們的故事,讀懂他們的思想,我下了很大功夫。2006年9月,我到華中師範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課上跟著老師打基礎,課下摸索著自學的門徑,我逐漸掌握了王國維、章開沅等歷史名家的研究方法,最終達到了質的飛躍。回頭看,學習中文、學習中國歷史的過程是艱辛的,但也是非常值得的,我更深切地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越來越喜歡研究中國歷史。

  問:您平時喜歡哪種類型的書,最喜歡的中文作品是什麼?

  溫德華:我喜歡閱讀文史類書籍。這些書和我的工作相關度比較高,既可以激發學術思維,又可以閒時閱讀。我最喜歡的中文作品是《明朝那些事兒》。大約在2008年,我第一次讀到這部書,書中的情節和人物很快成為我和朋友們談論的話題。作者當年明月不是歷史專家,但我非常喜歡他的寫作方式。這部書以明朝三百年的歷史為框架,展現小人物在大時代中的喜怒哀樂,而且筆調風趣幽默,不僅在中國掀起了閱讀熱潮,也得到蒙古國不少歷史愛好者的追捧。因為對它的癡迷,我還曾冒出一個想法,希望可以模倣他的寫作方式,用蒙古文創作歷史小説。

  問:《明朝那些事兒》對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繹很接地氣。通過它,您對中國文化有哪些新的認識?

  溫德華:通過閱讀這套書,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徜徉其中,我常常得到精神的滋養。可以説,《明朝那些事兒》成功的深層原因,就是小説的文化根基——儒家文化。例如書裏的聖賢之人王陽明,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成為與孔子、孟子、朱子齊名的大儒。另外,中華文化是多元文化,起源早、歷史悠久,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漢民族不斷與少數民族交往融合,逐步豐富了儒家文化,也在民族融合中實踐了“仁者愛人”的文化要義。現在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又能和諧相處,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問:作為一位歷史學專家,請您談談歷史與現代生活的關係。

  溫德華:歷史孕育著現在和未來。研讀歷史是我的個人興趣,也是當代人的責任和使命。關於歷史與現代生活的關係,我想強調的是文字與歷史之間的密切聯繫。無論是作為研究者,還是作為譯者,我深深感到,文字是歷史沉澱下來的精華,我們應該重視它、珍惜它。無論是蒙古文還是中文,都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和偉大的思想,是寶貴的文化遺産。在日常的研究、翻譯工作中,我特別注意修辭和表達,譬如我在將《明史》翻譯成蒙古文的過程中,對書中涉及的中國古代文化知識做了細緻的註釋。其中有不少文言文詞句不好理解,我查閱了大量中文古籍,一字一句地打磨,不放過任何一個地名、人名。完成《明史》的翻譯後,我又沉潛到《遼史》的譯介中,現已獨立完成了30卷的翻譯工作。

  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促進兩國的學術交流,也把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介紹給蒙古國讀者。此外,我最近還翻譯出版了《圖説中國舞蹈史》。這部書中有大量歷史文化內容,正對我的“胃口”。雖然我不是一個舞者,但翻譯的時候,我儘量讓自己沉浸在藝術氛圍中,字斟句酌,希望可以把中國舞蹈的瑰麗歷史畫卷呈現出來。中國古人常説一個詞:以史為鑒。這對我們的啟示是:在現代生活中,我們不忘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

  (作者係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丹]